【长城发现】 赵长城是中国的骄傲,代县有无赵长城

时间:2023-05-22 10:53    来源:山西科技报

战国赵长城,历史悠久,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往交融的重要标识。赵长城距今有二千多年历史,是“战国七雄”中赵国创造的精典之作,比秦始皇的万里长城还早。其纵深防御体系有着周详规划,从三普文物考察资料获悉,重点位于今内蒙古中部至河北省最北部的阴山山脉。该山脉呈东西走向,主要包括狼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等。地理分布南北宽50~100公里,平均海拔1800~2000米。阴山山脉是我国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还是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北界,属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带。特别是西部的狼山尤为干旱,相对地讲,大青山较为湿润。山坡低处为草地,中部有栎、榆、桦等树种。阴坡处有矮曲林。目前在阴山地区分布有战国赵长城、秦汉长城、高阙塞、鸡鹿塞、王昭君墓等文化遗存。另外在山西宁武东寨发现唯一赵长城遗址。

(一)

赵长城,为赵武灵王所筑,故也称赵武灵王长城。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变俗,胡服,引狗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代,为赵之属地,在今河北蔚县东北宣化境内,赵武灵王于此置郡。阴山山脉许多隘口,两侧断崖峭壁,望若门阙。因是塞外草原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故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据阴山所筑赵长城,北界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内),经大青山、乌拉山、狼山南麓至高阙。到秦始皇构筑万里长城时,即是将秦、赵、燕北长城进行连接加固,多利用自然山体的险阻筑长城以设防。例如,包头固阳县的秦长城就是秦大将蒙恬利用阴山山地的险峻地形修筑的,这里的长城是沿山脊内低外高而筑。历史延伸至汉长城,基本则是在此段沿袭秦始皇长城基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加筑塞外受降城、光禄塞列城和武帝外长城。例如,在呼和浩特武川县南部、乌兰察布卓资县北部的大青山山谷的当路塞,就是汉代利用高山谷口修筑的一种山险墙。

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山西的古代长城体系较内蒙却保存的相对完整,除了边墙、隘口,还存在着大量的用于军事用途的堡寨聚落。长城沿线依然生活着大量当年戍边军户的后人。只是除宁武外难觅赵长城踪迹,尽管代县赵村堡内矗立着赵武灵王祠。

(二)

山西长城总长度约3500公里,现存较完整的城墙和遗迹有1500多公里。其分布时间、空间跨度都很广。从时间上看,山西长城的现存遗迹按朝代可分为战国长城、东魏长城、北魏长城、北齐长城、北周长城、隋长城、宋长城、明长城、清长城。代县人认定的赵长城,是这样得来的。据《史记·赵世家》载,赵襄子北登夏屋(夏屋山亦名草垛山,在代县东北山阴县界)使宰人操铜枓击杀代王,遂兴兵平代地。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实际上是进行的一次军事文化和服饰文化的变革,通过变革,赵国军事实力增强。《史记·匈奴传》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呼和浩特北20里)下,至高阙(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这里,我们可以先拿出明人尹耕在《九宫私记》中的说法:“余尝至雁门,抵岢、石,见诸山往往有铲削处,逶逦而东,隐见不常。大约自雁门抵应州、蔚州、东山三涧口,诸处亦然。问之父老,则云古长城迹也。夫长城始于燕昭、赵武灵而极于秦始皇。燕昭所筑自造阳至襄平,赵武灵所筑自代并阴山高阙,始皇所筑起临洮历九原、云中至辽东。皆非雁门、岢石、应蔚之迹也。及读史,显王三十六年,有赵肃侯筑长城事。乃悟盖是时三胡尚强,楼烦未斥,赵之境守。东为蔚应西则雁门耳故肃侯所筑以之。则父老所谓长城者,乃肃侯之城,非始皇之城也。迨武灵既破胡,则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始皇既并天下,则起临洮至辽东,延麦万余里所保者大,则所城者愈远也。对于尹耕的观点,顾炎武的解释是:“盖赵肃侯尝备三胡筑长城矣。岚州紫塞,此长城殆赵肃侯所修筑与?”就此口气来看,既没有肯定,但也没有否定。可是,在另一处再次提到岚州紫塞时,顾炎武的说法却是:“赵肃侯备三胡,筑长城矣,岚州之塞,或肃侯之故,而汉所谓武州塞也。”这里,显然又是肯定了赵肃侯在北方修筑长城的事实。据《史记•赵世家》载: “(赵肃侯)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 其中“围魏黄”即公元前333年,赵国君王赵肃侯出兵围攻魏国的黄城 (今河南内黄县西北)。事实上,作为宁武的西北屏障,始建于战国时期的赵肃候之手的宁武长城建筑年代久远,比秦始皇所筑的长城还早百余年,显然赵国修筑长城于北方不容置疑。

不过,尹耕和顾炎武为明人或者明清人,而且肉眼所见加上想象推测的时间也未必确切。就此,我们还可以再拿出产生于西汉时期桓宽《盐铁论+险固篇》的说法:“魏滨洛筑城,阻山带河,以保晋国。赵结飞狐、句注孟门以存邢代。”

有关赵长城修筑的时间,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从《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对北方的几次攻略中,可以推测出修筑长城的年代。修筑赵长城的准确时间应是公元前300年复攻中山,并“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后,这是赵国势力至云中、九原的最早记载。随着势力范围向西北的扩展,在阴山下修筑“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长城,目的是减少来自北方林胡、楼烦的威胁,“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争夺中原霸主地位是战国时每一个诸侯国都向往完成的事业,赵武灵王也不例外。修筑长城与“变俗胡服、习骑术”,既有战略上的长远目的,也有战术上的整体提升。不过,此处燕、代,并非指今代县,而是古代国。据《山西通志·地理志》介绍,代郡治代(河北蔚县),在今朔州地区只辖班氏(怀仁县马辛庄乡附近,古称去留城)一县。雁门郡治善无(今右玉旧城关),辖善无、马邑、平城(大同)三县。经考证,尚有楼烦(朔城区梵王寺村西面)一县。关于秦筑城邑之事,据史籍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并动用兵民筑长城,以备匈奴,在朔州境内筑城养马,所筑之城名马邑(今朔城区包括古城在内)。大将蒙恬筑长城,只字未提今代县。对照内蒙长城遗址,再看古西陉,古代县既没有文献资料佐证,也没有战国长城残存遗址。

(三)

据乾隆版《宁武府志》载:“宁武之地,在上古时无所考,至殷末而北楼烦居之,当周成王世,略通中国,后绝不闻。” 进入东周后,在今宁武一带的林胡、楼烦游牧部族经生息繁衍逐渐强盛起来,终于春秋时立国。其疆域大致范围为今天北起内蒙古呼市,东迄河北平乐县,南至云中山,西达阴山之南延伸至陕北局部。当赵武灵王攻破楼烦后设置雁门郡,并设楼烦县,于是,宁武开启秦汉承袭楼烦县、北魏起筑楼烦宫、隋设楼烦郡和楼烦关等行政军事建置的历史。楼烦也由国名演变为地名,自此,宁武才有“楼烦重镇”之说。目前,国内现存两枚战国时赵国的平首尖足“娄番”布币。据专家鉴别、认定,“娄番”当为“楼烦”。表明赵破楼烦后设置雁门郡并下设楼烦县。在战国七雄在忙于兼并战时,赵国西北部的楼烦国乘虚伺机南下,势力一举发展到现在的太原市西北娄烦县、离石县一带。因了楼烦国的彪悍勇猛、善于骑射,故有“楼烦骏马甲天下”之谓。而楼烦也象一只凌空欲起地猛兽,虎视眈眈地对邻居赵国构成极大威胁。故赵肃侯十七年只好被迫在其境北修筑长城以防御楼烦国入侵。目前宁武东寨镇坝沟湾保留有较为完整的赵长城遗址。而赵肃侯所筑之长城史称赵北长城,这是目前宁武境内最早的长城,也是山西乃至中国最早长城之一。据乾隆版《宁武府志》载:“在楼子山上有古长城遗迹。明正德中,兵备张凤羾立石山下,曰紫塞长城,或疑为六国赵时所筑之旧”、“战国赵肃侯筑长城,尽赵北界。”而《大清一统志》亦载:“古长城,在宁武县东南楼子山上,有古长城遗迹。”楼子山乃宁武管涔山支脉,却有古长城遗址,专家们通过对长城遗址的建筑特征考证和史料记载断定,楼子山正是赵北长城所经地方之一。

 

赵肃侯修长城之说为当代资深专家公认,若志书有误,穷其理,无异于南辕北辙。在《历代长城考》中,寿鹏飞说:赵长城有三,“一在赵中部,《史记正义》:‘赵长城从蔚州西北至岚州’。《畿辅通志》以此城为即今宣府南边,故址今存。东自蔚县蜚狐口,南至涞源,西折迳灵丘、浑源诸县,又西历平型、北楼、宁武、雁门、偏头诸关以至河曲之长城,是其遗址,经元魏及明代重筑,称为内边长城。”《畿辅通志》作为清代官修省级地方志,未见详细案例,说得很笼统。《代州志》曰:“古代国在飞狐北,其郡治为桑干、为高柳,所领诸县今大同以东及直隶之蔚州西宁地也:皆与今州无涉。其为雁门郡,自魏黄初始;其为代州,自隋开皇始;其以郡名为关名,有自唐宋以来。雁门在今者有三,今之关史,但云句注、西陉、陉岭、陉口,不称雁门;称雁门,望郡县名也。”两本志对照一看,疑虑陡生,有没有赵长城,应从最接近历史缘起的志书赵史查起,毕竟修筑长城乃国之大事,不能凭空揣测。

(四)

赵长城,当年烽火狼烟处,挺起伤痕累累的脊梁,如今沧桑满目,却时断时连又一脉相承,成为国人的记忆。代县,战国时期赵国属地,不能为旅游杜撰历史,将自有历史文化名城“长城名片”搞得不伦不类,这就像人的姓氏一样不能轻易篡改。本人的结论是,代县有北魏、北齐、明长城,并无赵长城。战争的残酷、大自然的无情、年代的湮远、人为的破坏,让赵长城历经风雨漫漫,在国人心目中赵长城始终象一条龙脉在延伸。因为它历经千年坚挺不屈,象征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的抗争精神。(原创首发 原雪瑞)

编辑:王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