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林下经济:乡村振兴的“绿色密码”
林药林菌“增效益”、林下养殖“添活力”、森林康养“促融合”……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利用丰富林地资源,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大力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为主的林下经济,探索出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并进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溜达鸡”唱响“致富曲”
10月15日晨6时,天气微凉,平城区小南头街道西谷庄村的杨巧兰骑着电动车奔向生态土鸡养殖场。走进养殖场,林下,一群群羽毛丰满、体貌俊俏的“溜达鸡”悠闲漫步,看到杨巧兰端着鸡食盆进入围栏,“溜达鸡”一下子围过来争相啄食,鸡鸣声此起彼伏。
“以前我得吹哨鸡才过来吃食,现在喂熟了,看见我它们就围过来。”杨巧兰忙着给鸡喂食、拣拾鸡蛋,脸上满是喜悦。
“我们的林下养殖模式纯靠天然优势,鸡在林间觅食草虫,抑制草荒和病虫害;鸡的粪便能肥土养树,促进林木健康生长。”杨巧兰说,“我们的鸡土生土长、原生态放养、纯粮食喂养,目前养了约2000只,主要品种为红羽鸡。让鸡在林子里自由溜达,这样不仅活动空间大、运动量足,而且还能节约不少粮食成本。”
杨巧兰告诉记者,去年第一批养殖的2000只鸡日产蛋150斤左右,年销售额达37.8万元。今年扩建了鸡舍和仓储设施,增加了鸡群数量。为扩大销量,杨巧兰利用业余时间直播销售,很多北京、太原和本地市民都来买土鸡蛋。正说着,一位附近村民来买鸡蛋,“这里的鸡蛋营养高、口感好,我们经常来买。”
杨巧兰满怀憧憬地说:“我们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更合理利用林地资源,打造好‘溜达鸡’特色品牌,让村集体和村民都能享受‘鸡福利’。”
林下菌菇撑开“致富伞”
10月16日,在阳高县大白登镇大泉山村林果菇生态复合经济示范基地,阳光透过树林照在一排排菌棚上,棚里整齐排列的菌棒上挂满肥厚的毛木耳,长势喜人。
“毛木耳营养丰富,种植周期短、效益高、见效快,近几年颇受市场欢迎,发展前景非常好。”该基地技术员刘金海俯身察看毛木耳长势,喜上眉梢。
近年来,大泉山村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林果资源立体化应用模式,依托原有寒富苹果经济林建起林果菇生态复合经济示范基地,引进上海泰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喷淋保暖遮阳一体化温棚38座,打造“林上结果、林间搭棚、林下育菇”立体种植基地,形成一地多种、果菇互补、抱团发展新模式。
“第一年,我们种植的50亩松茸就获得成功,年产5万公斤,产值80余万元。”刘金海说,“今年,我们全部种植毛木耳,大获成功,产量达40万斤,产值近百万元。阳高县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是菌菇生长的理想家园。我们种植的毛木耳品质好、产量稳定,可填补同期南方市场空白,重庆、四川等地客商都和我们达成长期合作。”
“建设林下菌菇基地不仅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也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目前,已带动3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4000余元。”刘金海说。
玫瑰花海盛开“致富花”
“我现在还记得栽种第一批玫瑰时村民围观的场景,大家眼神里都是将信将疑。不过,首批试种玫瑰开出的厚实花瓣,打消了所有人的疑虑。”10月10日,在天镇县薛三墩村千亩玫瑰园,该村村委会主任助理许昱说。
在天镇县发展林下经济的布局中,这片沿长城一号旅游公路铺开的“长城繁花域”,让玫瑰从观赏性花卉变成了带动三产融合的“致富花”。“你要是在采摘季来玫瑰园,就能看见村民挎着编织袋穿梭在花海间的场景。我们的玫瑰每亩能产出四五百公斤鲜花,每公斤能卖20元左右。”许昱说。
近年来,天镇县与中科院合作,分拣、烘干、萃取新鲜玫瑰制成花茶、精油、面膜,并开发系列高附加值功能性食品,实现从“种玫瑰”到“做产品”产业升级,“天镇玫瑰”品牌逐渐拓宽市场规模。在紧邻玫瑰花海的薛三墩景区,游客泡上一杯玫瑰花茶,远眺长城垛口映繁花美景,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景象体现了“长城+文旅”魅力所在。
“我们村有37位村民在玫瑰园和加工厂稳定务工,年平均增收6000余元,打理、采摘等季节性用工间接带动周边百余人增收。从林间‘一朵花’到货架上的花茶、精油和面膜,这条产业融合之路我们越走越踏实。”许昱说。
让林下经济成为富民绿色产业
林下经济,一头牵着“生态美”,一头连着“百姓富”。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努力将绿色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强劲动能,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收获了“金山银山”,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今年,林下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市将以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为目标,聚焦林药、林菌、沙棘、酸枣等优势产业,建设深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大同林产品”区域特色品牌,让林下经济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绿色产业。 (记者 苑捷 宋芳 申力)
编辑:乔晓慧
审核:闫锁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