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日:山西林草出炉“十四五”成绩单
本报记者 李永梅
累计完成营造林2100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到22.22%;
林草产值超715亿元;
累计治理退化草原360多万亩;
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133.15万亩;
设立各级林长4.09万名;
森林保险参保面积3.17亿亩。
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景慎好供图
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召开践行“两山论 ”暨“十四五”山西林草改革发展成果新闻通气会,总结“十四五”期间山西林草改革发展成果。以新闻通气会、大型图片展览的形式,深入宣传阐释“两山”理念,动员全社会深化及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四五”期间,山西林草部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在生态修复、绿化造林、资源保护等方面成果丰硕。
林长引领,改革发展行稳致远。省委、省政府出台全面推行林长制意见,全省设立4.09万名林长,6个省级总林长令有效推动生态保护,压实地方政府责任;厚植生态底色、护绿表里山河。同时,《山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山西省禁牧轮牧休牧条例》等法规相继出台,陆生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等政策落地,为林草生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与政策支撑。
国土绿化,再塑生态画卷。全省年均营造林400万亩以上,“十四五”期间完成营造林2100万亩,2021年至2023年人工造林面积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沿黄19县和省直林局经营范围基本实现绿化。截至2023年底,山西森林覆盖率达22.22%,超额完成增长目标。
精准提质,绿水青山成色更足。山西坚持系统治理,推进林草湿荒四大生态系统一体修复。每年完成100万亩省级未成林封育保护和100万亩森林抚育;累计治理退化草原360多万亩;洪洞县汾河湿地成功晋级国家重要湿地,实现我省“零”的突破;防沙治沙任务完成2133.15万亩,晋北古长城沿线防风固沙生态屏障初步建成,防沙治沙考核持续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资源保护,守护生态平衡。山西在重点林区建成4848.06公里防火应急道路,构建天空地“六位一体”监测和防灭火体系;年均防治林草有害生物近300万亩,成功抵御松材线虫和美国白蛾等重大灾害入侵;“林长+检察长”联动执法模式获国家林草局推广,森林督查使违法使用林地项目和面积持续下降,平安林草守护生态平衡。
保护成绩突出,生物家谱持续丰富。山西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太行山国家公园创建取得突破,272处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批管建用”四位一体提升管理水平;以四大旗舰物种为重点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88%的野生动物种群和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省鸟”褐马鸡、旗舰物种华北豹种群数量全国居首,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域和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林草产业蓬勃发展,生态价值加速转化。山西秉持循环发展理念,发展林草富民经济。截至2024年,全省干果经济林1800万亩、林下经济经营面积647万亩、花卉产业11.78万亩。围绕“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启动111家国家森林康养试点建设,推出10条森林康养精品线路。2024年全省林草产值715.72亿元,“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速超6%。
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聚焦“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林改四问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实施方案,以省总林长令推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成为全国首创。“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28项涉林涉草审核审批事项标准化运行,办理时间大幅缩短。优化保险兜底政策,“十四五”期间森林保险参保面积3.17亿亩,提供高额风险保障。
科技赋能注入创新发展动能。山西建成14个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和20个省级林草长期科研基地,完成650多个创新项目,获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建成37处国省级林木良种基地和25处种质资源库(圃),审(认)定391个林草良种,推广多项技术成果,科技成果在实践中广泛应用。
省直林局成为转型发展的主力军。9大省直林局立足转型,局地合作造林495万亩,探索38种森林经营模式,以占全省9.6%的林地面积,培育了全省28%的森林面积和46%森林蓄积。在建设森林“四库”中树立标杆;启动国有林场“百场带千村”行动,2024年全省226个国有林场带动6.7万名群众增收2.91亿元,成为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先锋队、排头兵。
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景慎好供图
当日,“绿水青山看山西 金山银山看福祉”大型图片展同步开展。展览设置山川秀美、林草富民、康养旅游、和谐相处、生态精华、多彩湿地、古树名木、生态安全等八大板块,通过光影艺术与专业讲解,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山西生态建设的“高颜值”成效、绿色惠民的实际成果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旨在全面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四五”以来山西林草事业的发展成就,进一步激发全省人民尊重历史、热爱自然、参与林草建设、共享发展成果的深厚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