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赋能文化创新 山西发布15个文化科技融合典型案例

时间:2025-08-22 15:37    来源:山西科技报

本报讯(记者周晓艳)8月21日下午,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会重要配套活动——“山西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发布”在太原成功举办。活动现场发布了评选出还发布了山西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十大典型案例及五个入围案例,集中展示了山西在该领域的创新成果。本次活动由山西省委宣传部与科技日报社联合主办。

省委宣传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宋伟、科技日报社副总编辑闫耀民出席并致辞。中宣部文改局、科技部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省科技厅、省文旅厅、省文物局等相关单位领导,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敦煌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同参与本次活动。

宋伟在致辞中指出,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正积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挖掘文化资源,创新文化表达,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标识。闫耀民表示,科技日报社将持续关注并支持山西在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发布的十大典型案例涵盖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数字文博、智慧旅游、动漫游戏、音视频、非遗“双创”、实体文创、语言文化模型及文艺创作等多个领域,具体包括:

科技赋能考古发掘:垣曲北白鹅墓地方舱考古;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云冈石窟微生物矿化加固技术修复;

科技赋能数字文博:大同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

科技赋能智慧旅游:山西·文旅云;

科技赋能动漫游戏:AIGC全流程动画电影《团圆令》;

科技赋能音视频产业: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

科技赋能非遗“双创”:忻州“王尔文玩”;

科技赋能实体文创:晋城3D打印重现铁佛寺“二十四诸天”;

科技赋能文化模型:关公文化大模型;

科技为文艺创作提供素材:刘慈欣科幻作品《三体》。

五个入围案例同样在科技与文化融合方面展现出创新性与示范性,包括晋阳古城中子成像技术、陶寺遗址科技考古、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晋之源数字壁画博物馆数字化保护项目以及磁悬浮地球仪。

在案例路演环节,大同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项目团队展示了如何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让历史人物“活”起来;《团圆令》创作团队分享了AIGC技术在动画电影全流程中的应用;关公文化大模型团队则介绍了如何借助大语言模型构建具有全球传播力的中华文化叙事体系。

随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汪万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动画艺术系主任於水、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副主任胡朝晖、抖音集团媒体合作高级经理高蕾等多位嘉宾,分别从学术、产业、平台等角度,围绕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主题进行了深度分享与探讨。

本次活动不仅系统梳理了山西在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的实践成果,也为未来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正成为山西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