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公众号

微博

微博

今日头条

头条号

鲁迅这个人

时间:2024-11-11 16:15    来源:山西科技报

毛主席曾说过:鲁迅是个硬骨头。可是一个人不能生下来就是硬骨头。他又不是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肯定是他的经历塑造了他的思想和态度。知人论事,不了解鲁迅经历了什么,自然觉得他的文章晦涩难懂。我不希望一直把鲁迅往神座上抬,因为我自己读鲁迅的作品,并不仅仅感受到对他的崇拜,同时也有理解,也有同情,甚至有时还为他感到心凉。不了解鲁迅的思想成长史,直接看作品,也会感到很突兀,因为他很好斗,文章经常写着写着就把别人阴阳怪气一通,让别人感到很莫名其妙,所以需要通过了解鲁迅的思想成长史,从而了解鲁迅的作品。

鲁迅出生在大户人家之中,是标准的人上人,祖父是翰林又是京官,书香门第。直到祖父科场大案被捕,鲁迅父亲病倒,至此家道败落。舅父和本家亲戚全都“川剧变脸”以前笑脸相迎,现在全都冷眼相待。亲族尚且如此,更不必说同乡闲人。祖父从狱中出来后脾气变得暴戾,父亲也变得喜怒无常,还经常无缘无故把妻子端来的饭菜扔到窗外。过去别人的恭敬,本来也不是出自本心,现在倒霉落魄了,不是官老爷了,变脸也很正常。祖父和父亲一生顺遂,突遭变故,性情大变,陷入病态的精神状态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十几岁的鲁迅根本不可能想明白这一切,他只觉得震惊,对周遭人事的变化感到震惊。而且作为长子还要担起家庭的重担,在一生中最任性的年龄承受了这一切,他只能咬紧牙默默忍受,一边念书,一边去当铺在别人的轻蔑中典当家物换来钱,默默回家交给母亲,所以对绍兴城和家乡人的厌恶心理也就很自然滋长起来了。所以这就是鲁迅的童年经历,给他一个非常美妙的童年,然后忽然在他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扯掉伪装布,把社会的阴暗和人性的丑陋卑劣直接堆到他的脑门上,逼迫他接受,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被迫承受了这一切,自然会产生愤世情绪,当然十几岁鲁迅根本不懂什么是愤世,但是他已经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模糊的反感。

不了解鲁迅的童年,或许永远都无法看到如此鲜活,有人性的鲁迅先生,而只是将他奉为神圣的雕像,不会窥见他锐利的思维和人性的矛盾。也不会发现白布上那明明显而易见的血色。

鲁迅先生吃了很多苦,但基本在他的文章中一笔就带过去了。其实我想大概是这样,在鲁迅先生眼中,个人因为家庭各方面的因素,成长历程不一样,但是无论是个体还是任何团体甚至民族,都要经历磨难,但是这些磨难不是最重要的,就像我们今天有很多爱国活动,最核心的是什么?我以为还是保持理智的分析,保持不断学习的作风,使自身变得强大,使后来人一样强大,这才是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唯一要走的路。

而且,我觉得他一贯的作风并不是为了揭露什么占据高台来“讽刺”的。而是对不了解的东西去学习,究其根,探其源。如果没有根据,才自思而存疑。所有的揭露他其实都是做了考究的。这不是讽刺,这就是有根据的质疑。时代不断进步,鲁迅先生早已言明,知识分子是存在局限性的,也不必去故意抹黑鲁迅先生,千百年早就过去了,先生其实也只是其中一个而已,没有完美的人。

我想冥冥中有什么看不真切的东西,在佑护着我们吧,正如鲁迅先生死后仍然照顾着那些爱他恨他的人,先生是真正把爱留给后来人。我觉得鲁迅先生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能思考。在当时那种大环境下,能跳出大众,跳出封建敢于挑战“社会常识”,真的是非常了不起。鲁迅的文章里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他的出发点都是来自于爱,都来自于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

鲁迅先生那时,大概是不知道中国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大概不能笃定革命会成功,也从没想过分得个几碗羹汤。但他只凭着良知、勇气和本无所谓有无的希望便拎起锤子一锤一锤地去砸那铁屋,发出铿锵的响声。那锤,砸向铁屋,却又好像砸在烈火中的剑胚上,发出耀目的光。

了解鲁迅这个人多一点,再去读一读鲁迅全集吧。( 梁建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