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流感季,中医有“独家妙招”!专家分享居家防护珍藏方
随着秋冬气温骤降,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传染病进入高发期,“如何预防”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山西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莉,从中医对流感的认识及预防方法出发,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中医视角:流感的核心是“正气不足,外邪入侵”
1.流感的发病机理:邪正交争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提出:“风者,百病之长也”,流感发生与外感邪气密切相关。其中具体机制包括:
外感邪气:寒邪、风邪、湿邪、燥邪等在人体正气不足时乘虚而入,导致肺卫功能失调,出现咳嗽、发热、咽痛等症状。
内因:正气虚弱,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如熬夜、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身体抗邪能力下降,外邪便可乘虚而入。

图片来源:包图网
2.病邪属性:风、寒、湿、热的多种表现
风邪:流感初期往往表现为风邪主导,如鼻塞、咳嗽、咽痒、流清涕等。
寒邪:寒冷季节流感常见,病人多畏寒怕冷,伴随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痛等。
湿邪:湿邪流感表现为身体沉重、食欲不振、咳痰黏腻,甚至腹泻。
热邪:若风寒化热或直接感受热邪,则出现高热、咽喉肿痛、黄痰或全身乏力等症状。
3.“未病先防”:中医防流感的核心思想
未病防病:通过提升正气和增强抵抗力,防止流感的发生。
既病防变:一旦感染流感,注重疏解外邪、防止病情恶化。
病后防复:流感康复期,通过调养身体,防止二次感染。
5个中医预防法,简单易操作,全家适用
1.艾灸增正气:2个穴位,每周2-3次
艾灸是中医预防流感的首选疗法之一,用艾条熏灸,每次5-10分钟,局部皮肤微热即可,每周2-3次。通过灸火的热力和艾草的药力直达经络,温通气血,增强正气。常用穴位包括:
大椎穴: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属督脉,能调节机体免疫,增强抗病能力。
足三里穴:此穴为强壮身心的要穴,能够健脾益气,增强全身抗病能力。

图片来源:包图网
2.中药香囊:4味药材,随身“防护盾”
制作方法简单,将药材晒干后研末,装入透气布袋,可随身佩戴或挂于家中。香囊的药材可按个人体质与需求调整,推荐以下配方:
艾叶:具有温经散寒、消毒杀菌作用。
苍术:燥湿祛痰,具有抗病毒功效。
藿香:芳香化湿,提神醒脑。
丁香:杀菌消毒,增强防护屏障。
注意:有过敏性疾病的人群慎用,避免诱发不适。

图片来源:包图网
3.食疗养身心:3款汤茶,对症调理
中医认为,合理饮食是防控流感的根本。常食以下食疗方可有效增强免疫力:
生姜红枣茶
配方:生姜3片、红枣5颗、蜂蜜适量。
功效:温中散寒,提升体内阳气,尤其适用于易受寒邪侵袭者。
银耳莲子汤
配方:银耳10克、莲子20克、百合10克、冰糖适量。
功效:滋阴润肺,适合燥热咳嗽或咽喉干痛者。
萝卜羊肉汤
配方:白萝卜200克、羊肉300克、枸杞适量。
功效:温中益气,特别适合冬季寒邪侵袭体质虚弱者。
4.起居有节:顺应自然,不耗正气
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常熬夜、饮酒或暴饮暴食,容易削弱身体防御能力。中医强调“天人相应”,起居有节是关键。
建议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饮食节制,少吃生冷、油腻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加重脾胃负担;
注意保暖,尤其是颈部、背部和脚部,避免受凉引发外邪入侵;
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增强体质但不耗损体力。
5.穴位推拿:3个穴位,每天5分钟
推拿是中医常用的保健手段,可自行按摩以下穴位,每次两到三分钟,每日一到两次,可提高肺部功能,增强体质:
迎香穴:位于鼻翼两侧,有疏通鼻腔、预防感冒的作用。
合谷穴(虎口):位于手背,第1、2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可清热、解表、镇痛,对预防感冒效果显著。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风池窝内,能够疏散风邪、预防头痛感冒。

图片来源:包图网
张莉医师提醒:中医预防的核心是“坚持”
专家强调,流感的预防,不仅需要医学干预,更需要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遵循中医“治未病”的智慧,用艾灸、香囊、食疗等简单方法调理身心,远离流感,共享健康幸福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