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酸涩野果”的蝶变

时间:2025-05-06 16:34    来源:山西科技报

幼年时,煤坡上、山沟里,长满尖刺、果实酸涩的灌木还只是无人问津的“野树”。现如今,她摇身一变扮演了“水土卫士”和“绿色银行”的双重角色,成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护网和部分地区的“摇钱树”。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9%。而沙棘也正因为她这种耐旱、耐贫瘠的特性,正成为生态修复的“主力军”。据了解,岚县政府已经将沙棘种植与退耕还林工程结合,5年内新增沙棘林12.6万亩,项目区土壤侵蚀下降76%,年减少入黄泥沙量42万吨。  

更令人惊喜的是,沙棘的生态价值正转化为经济收益。沙棘给我们的印象是口感酸涩难以下咽,采摘又易被尖刺所伤,以往农民对之可以说恨之入骨。在种植农作物的时节砍伐、焚烧场景随处可见。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转变,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岢岚县探索“以林养林”模式,农户承包治理荒坡种植沙棘,按照一亩沙棘林产果300公斤,企业保底收购价每公斤4元,比种玉米多赚两倍!吕梁、岢岚、忻州等地充分借鉴这一经验,酿造了酸甜可口的沙棘汁。如今餐桌上随处可见,真正实现了“绿了山头,鼓了口袋”。  

这样的转变正在三晋大地上演,曾经的“酸果果”正在书写一部变为“金果果”的生态修复与产业富民双赢传奇。(邸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