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发期,专家教你科学应对:何时就医、如何用药一目了然
11 月13日上午,山西省卫生健康委、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召开秋冬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新闻通气会。会上,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杨慧就大家关心的“如何识别病症”“何时该就医”“怎样科学用药”等相关问题给大家带来超实用的健康指南!

5种常见呼吸道病,这样区分不踩坑
很多呼吸道疾病症状相似,但“元凶”不同。杨慧解释,普通公众可以掌握一个基本区分方法,但最终确诊还需依赖专业医疗检查。
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引起,症状较轻,以打喷嚏、流鼻涕、鼻塞为主,通常不发烧或仅有低烧,全身症状轻微。该类疾病有自限性,一般5-7天自愈。
流行性感冒多由流感病毒引起,比如甲型、乙型流感病毒,疾病“来得急,症状重”。患者可出现高烧(39-40℃)、明显全身肌肉酸痛、乏力,伴有咳嗽、咽痛等。儿童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疾病传染性强,易引发并发症。
肺炎支原体感染多由肺炎支原体引起,患者可出现持续性干咳、阵发性呛咳为主,夜间加重。发热程度可高可低,部分患者后期有痰。该疾病病程较长,咳嗽可能持续数周。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在婴幼儿中常见。典型表现为喘息、气促、呼吸困难。成人感染症状类似感冒,对低龄儿童威胁较大。
新冠病毒感染由新冠病毒感染导致。患者症状多样,与流感类似,包括发热、咳嗽、乏力、味嗅觉丧失等。目前多为轻型,但有基础疾病患者需警惕,尤其老年人。
杨慧提醒:普通公众无需自行“对号入座” 判断病原体,更不用过度纠结 “到底是哪种病”,重点关注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
出现这些情况,必须及时就医
不用过度纠结“哪种病毒”,重点关注症状严重程度,出现以下情况立即就诊:
高烧不退:体温持续超过38.5℃,超过3天。
呼吸困难:出现气促、胸闷、喘息或嘴唇发紫。
精神萎靡:尤其是儿童出现精神差、嗜睡、烦躁、惊厥。
严重呕吐腹泻:无法进食,有脱水风险。
原有基础病加重:如慢性肺病、心脏病、糖尿病等症状加重。
婴幼儿:出现拒奶、呛奶、呼吸急促(鼻翼煽动、“三凹征”)。

图片来源:包图网
“医院诊断有明确流程,不用怕麻烦。” 杨慧主任解释,医生会通过 “问诊(了解流行病学史和症状)+ 体格检查 + 实验室检测(血常规、流感 / 新冠抗原、肺炎支原体抗体等)” 综合判断,其中病原学检测是明确 “元凶” 的 “金标准”,能精准指导后续用药,避免盲目治疗。
用药核心原则:对症+ 对因,拒绝滥用
关于用药,杨慧强调安全第一。
1. 对症治疗:缓解症状,选对“基础药”
发烧/疼痛: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注意:两者择一,不要同时使用;儿童禁用阿司匹林。
咳嗽咳痰:干咳可酌情使用镇咳药;有痰则应以祛痰为主,帮助痰液排出。
鼻塞流涕:可使用生理盐水喷鼻剂。
2. 对因治疗:针对病原体,用“精准药”
流感:有特效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但是这些都是处方药,需医生评估后使用,在症状出现48小时内用药效果最佳。
肺炎支原体:首选药物并非头孢、青霉素类(因为它们无效),而是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四环素类或新型喹诺酮类药物。必须由医生决定用药方案。
细菌感染:只有在明确合并细菌感染时,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
避坑提醒:不要自行混搭吃药,不要迷信“网红药方”。多种感冒药同时吃可能导致肝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是第一位。
给公众的预防建议——预防永远胜于治疗
接种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尤其推荐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接种。
科学戴口罩:在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就医时,规范佩戴口罩。

图片来源:包图网
勤洗手: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
多通风: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保持社交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有呼吸道症状人员。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度锻炼、充足睡眠,增强自身免疫力。
面对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既要高度重视,也不必过度恐慌。杨慧特别提醒,大家要相信科学、相信专业,一旦出现严重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遵从医嘱,这样才能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实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