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 向新而行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冬季是享受丰收的季节。若把“秋收、冬藏”这句农谚用在同一时期的“读书”版上,应该也是较为吻合的。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9月13日刊发的《赓续三晋文脉讲述山西文明——〈文明叶脉:中华文化版图中的山西〉文化解读》。《文明叶脉:中华文化版图中的山西》是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李骏虎的新书,是一本带领读者穿越山西时空、走遍山西大地、读懂山西人文历史,赓续三晋文脉、讲述山西文明的厚重好书,这本书站在全国看山西、回溯历史看山西、满怀家国之情看山西,体现了作家广阔的视野、缜密的思维、深刻的创见与浓厚的家乡情结,以创新思维、开放观念为山西转型发展走文旅产业之路提供了新的思考。正因为热爱,作家的思考更难能可贵,称得上是为山西转型发展助力加油的思辨华章。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从2024年10月18日开始,《山西日报》的“读书”版无论是版面形式,还是稿件内容,以及稿件的写法,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变化看似悄然来临,实则酝酿已久。具体体现在版面上,适逢吕新的长篇小说新作《深山》和张锐锋的长篇散文巨著《古灵魂》同一天在中国作协举办研讨会,由此而组成的版面大气、壮阔,令人耳目一新。
随后,版面上的各新栏目次第与读者见面。
“序与跋”,顾名思义,主要是刊发图书的序、自序、代序、跋、后记等。比如12月13日的“读书”版上所发表的张石山先生为散文集《回望》写的序,这是张石山先生去世前在病重期间完成的,也可以说,是张石山先生最后一篇文章。
“新书架”的目的是推荐图书,可以是新出版的书,也可以是虽不很新但又有推荐必要的书。此栏目再配以书封,既美化了版面,又可以让读者对书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
“夜读”相对就随性些、闲雅些,理论性弱一些,文化味多一些。比如12月27日“读书”版上所发表的何亦聪写的《折遇兰其人其诗》,就是一篇典型的模板,作者和读者朋友们尽可以去品读、去借鉴。
“作者领读”的“作者”指的是书的作者,可以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可以谈一谈自己如何去写的这本书、可以谈一谈这本书对于自己的意义,还可以谈一谈自己在写这本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事、趣事等等,如10月25日的“读书”版上对《戏台上的中国》领读时所解释的:“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那原汁原味的‘中国味道’,承载着国人共同的记忆与热爱。本版此次推介的《戏台上的中国》,无疑是解锁这道美味的一把钥匙。相信通过作者的领读、读者的解读,大家可以更好地读懂这本书,感悟戏曲之美、感受文化传承。”
当然,随着时日的增长,随着各方面的需要,随着作者、读者与我们编者之间交流的增多,集思广益,“读书”版定然还会有所改动、有所变化,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培育、浇灌、维护好我们这个怡人“花园”!
来源:黄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