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文保员的生命情怀 ——写给原雪瑞
2023年6月2日,有一篇报道雪瑞的文章《长城文物保护员原雪瑞,和他藏在长城里的坚守》发表在“中国新闻网”上,随后“环球人物网”“华夏经纬网”“凤凰网”和“荆楚网”等平台也进行转载报道(资料来源于“山西文化和旅游网”)。这是多么难得,尤其是“中国青年网”,以“中国梦践行者,青春励志的故事”进行了发布。
我不由感叹,在当今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信息拥堵的时代,一个作家的名字如此高频率出现,的确是一件不寻常的事,但更为不寻常的是为人低调的雪瑞从不跟风。他只是一个作家,一个默默耕耘做好自己的作家。
原雪瑞,1969年出生于枣林镇段村堡,从小听着爷爷讲堡内的故事长大。他的祖上明代从南方迁来,他从小在本村习武之风的熏陶下,听老人们讲杨家将血洒疆场的故事。当年应届考入中专,毕业后分配到县百货公司工作。下岗后,开始走村串乡卖菜维持生计。在卖菜过程中留心各村古建筑、烽火台,开始记录民俗风情、人文故事。
记得小学课本上就学习过关于长城的文章,“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地盘旋。它号称万里,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这是通俗说法,而实际上长城是从牡丹江之东开始),总长度达到了21196.18千米......”长大了,才知道这个貌似离我们很远的长城就在我们身边。作为长城资源大县,代县境内长城总长度达48013米,涵盖北魏长城、北齐长城以及明长城等。这些年,雪瑞撰写的保护长城和文物的文章,频频发表在“文韬史略·文史艺苑”和“文博山西”等知名平台上,他对家乡文化的挖掘、坚守和传承是有目共睹的。
雪瑞是一名忠于理想的人,也是一名优秀的作家,他目光锐利,思维敏捷,善于从别人忽略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他把文物保护工作当成事业,把文学当成生命,无论是卖菜,还是当文物保护员,他的热情始终没有减。
雪瑞的家乡段村堡,也是雁门长城防御体系中39堡12联城中的一座。上世纪90年代初,他自发承担起巡护长城的工作,并在巡护中走家串户收集长城故事。他走村串户,拜访老者,在崎岖山路上常常一走就是一天,有时一个人在山里,遇上野鸡突然飞起来都要吓一跳。他经常将珍贵的资料记录在随身带的小本子上,就这样搜集整理有关长城的文化碎片。跋涉一天,疲惫不堪的雪瑞回到家中仍要坐在电脑前,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进行整理,然后在电脑前进行记录,直到一篇文章的初稿写出来,他才休息。他常说,文物承载历史,割断历史就像一个家族不能认祖归宗一样。
2018年,雪瑞被代县文物部门正式聘用,成为一名长城保护员。他觉得人来一世,都有自己的使命,他不会做别的,走不出去,只能规规矩矩做个文物守护人,以虔诚的脚步丈量每一方土地。从此,一双略显老旧的布鞋,一根1米左右的木棍和一个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成为他丈量长城和收集资料的宝贝。
虽然工作琐碎,但他一丝不苟地去完成。防火、防汛、防盗、清理垃圾与杂草……无论夏日酷暑还是寒冬腊月,每隔两三天,他就要上山巡查一次。特别是对白草口1段长城6号敌台(凤回头)进行抢险保护修缮期间。
优秀的作家往往是孤独的,雪瑞真诚而透彻,对生活有着独特的思考与理解。他热切地传承家乡的文化。说起家乡的文物,雪瑞如数家珍:代县的历史文化遗存厚重,全境444处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平时看到的雁门关,并不是单一的一座关隘,而是由“双关四口十八隘”、三十九堡十二联城和长城共同构成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其工程堪称一道军民统战联防工事。为此,他还撰写了关于长城的许多文章,比如《对代县三十九堡十二联城中“八里庄”的考证》《雁门关外有支奇兵86年后仍让人闻之振奋》《勾注塞,令人心慕神往》等,刊登在《长城爱好者》和《忻州文化研究》和“秀容文化”上。他说,自从当了文保员,读了好多文史类书。为了生计,生活充满美好也遍布伤痛,他试图用文字把这些美好和伤痛涂满画板,给生命以慰藉。
从2021到2023年,雪瑞撰写的《雁平兵备道,枕戈待旦的衙署》《琉璃井,见证初心记忆》《代州文庙,不一样的解读》《代州,中国古代统战的展示橱》《山西代县惊现金代承唐石碑》《古代县之武备初探》《代县老四团的光辉印记》《坚定不移守好雁门关》《红星照耀中国 点亮爱党护党思想之光》《西陉关,野史无法掩盖的真容》等文章发表在“文韬史略,文史艺苑”“文博山西”“山西科技报融媒”上,他撰写的《代县阿王育塔》曾被全国83家国省市县新闻媒体转载,他的许多长城文章曾在纸刊《忻州法学》《忻州长城学会》《忻州文化研究》刊登。他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长城人”。
别人感到辛苦、枯燥的文物保护工作,对雪瑞而言往往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收获。这些年,他整理、撰写的保护长城和家乡文物的文章,频频发表在“文韬史略·文史艺苑”和“文博山西”等知名平台上,累计达六十万字。有几次,雪瑞给我发了图片,是跟朋友一起爬山的照片。他说去白草口锯齿长城,拣散落城砖放回原处。我很感慨。雪瑞一直用行动诠释着一个“长城人”对长城的守护,他也成为代县的名人。在一次记者的采访中说:他原来给大家讲长城,很多人都觉得离自己很远,他们更关心手里的饭碗,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代县文旅开始被整体带动,长城正在变成大家的‘金饭碗’。现在长城边的老百姓遇见城砖脱落了,会主动捡回来,遇见垃圾也会随手捡拾,有游客破坏长城也都会第一时间被制止。他们有了“长城与我有关”的观念,现在成了保安、保洁、导游,在家门口就业。
从以前写诗歌、散文和小小说到现在撰写长城文化方面的文章,雪瑞的蜕变,更像游走在家乡文物和长城保护中的一匹黑马。今年四月末的一天,好友栗志新打电话让收集整理一下代县作者撰写和发表的关于雁门关和杨家将的有关文章,于是,我找了身边的2012至2022年的《文学雁门》,还有一些公众号,利用五一假期,在书海里打捞,收集,终于完成了志新布置的作业。
不看不知道,一看很惊讶。关于写家乡的文章,真是不胜枚举。这里不乏有知名作家像张卫平的长篇散文《走马雁门》,文学专著《雁门文化图志》《雁门边塞文化探源》,电影剧本《浴血雁门关》,有王凤岗、刘俊平的学术专著《雁门文化研究》,郎眉存的电影文学剧本《长城谣》 ,王国伟的《雁门关赋》,张二棍的《雁门诗行》,李东东的非虚构文学《一个即将“消失”的村落——雁门关村的历史变迁》和《唐诗中的雁门关》 ,还有许多作者创作的大量文章,真是数不胜数。
在这些作品中,写家乡最多的是在公众号频频发表的原雪瑞。他认为重修后的雁门关是对长城精神的一种延续。自2009年起,代县先后投入5亿多元对雁门关进行开发修缮,而且雁门关脚下的阜戈寨和雁门关村在过去的遗址上,复建了阜戈寨民俗文化村,开设了仿古客栈、商号、手工作坊,还建起了晋蒙会馆。2017年雁门关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占地30平方公里,年可接待游客100万人次。
雪瑞告诉我,早就想策划一次“请城砖回家,为长城疗伤”的活动,没想到在6月3日圆了这个梦。那天他和代县阳光爱心志愿者协会20余名志愿者,一大早奔赴白草口长城,把因风雨冲刷、人为破坏而脱落的城砖收集整理,为日后随时保护修复长城打好基础。这次活动让众多志愿者认识到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传承文化。城砖不仅是历史的文化符号,更有沉甸甸的精神分量。
6月13日雪瑞写的一篇文章《代县开展走长城,感悟历史活动》发表在“多彩三晋”平台上。原来是6月10日,代县长城学会群自发组织广大长城文化研究及徒步爱好者以“走长城古关,览大好河山”为主题,去丈量长城。他也是市长城学会的一员,在这次“探寻文明根脉,守护共有精神家园”的活动中,他全程陪同并作义务讲解。
当提及这次走长城的感受时,长城学会会员、县史志办主任谢世亭说:事先大家都没有走过,体力消耗达到极限,后来不敢坐不敢歇,一路向着谷口急奔,眼睛只盯着脚下,生怕一个不慎就坠下悬崖。好在大家团结一心,相互搀扶,安全抵达。代县长城学会的会员孙志跃说他是胡家滩人,在白草口卫生院工作多年,熟悉那一带地形。从黑石头湾到水峪口,峡谷就十里多,徒步路难走。看到大家对这次长城行,在群里讨论热烈,意犹未尽,代县长城学会群里的杨峻峰老师说,大家讨论好了,继续发扬。
6月25日,由代县史志办和代县长城学会联合组织,掀起“用脚步丈量历史,探访古长城”活动。世亭和雪瑞一行人带着问题上路:历史上真实的西陉关遗址现在保存状况如何,西陉关究竟有没有长城遗址?通过高德地图对照自然风貌,测量遗址地理坐标,确定遗址分布范围与面积,并做好相关考古调查文字记录和影像资料留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攀爬终于到了目的地。作为一名长城保护员,看到眼前的铁裹门,西陉、烽火台遗址及塞墙毁损殆尽,多为人为破坏和自然风雨侵蚀所致,他不由泪目。为此,他还撰写了一篇文章《西陉关,野史无法掩盖的真容》发表在“山西科技报融媒”。雪瑞告诉我2022年代县政协推送的王俊文的西陉关遗址保护规划建议已被全国政协采用,但是实质性的进展推进缓慢,最好能够在铁裹门附近高压线铁架敷设旋转监控探头,目前遗址生态保护刻不容缓。
文学可以对抗时间的苍凉。看到这么多志趣相投的人一起探讨长城文化,而且长城文物保护员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雪瑞非常欣慰,他期待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给长城保护和家乡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和机遇。
2023年7月29日,“第五届中国长城论坛暨山西•忻州长城文化旅游季”在忻州隆重开幕,在名家、学者云集的论坛上,表彰了优秀论文获奖者,在“长城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坛主题征文中,原雪瑞撰写的《从暗门智慧设置看长城建筑奇迹》荣获优秀奖。他告诉我,听老人们说长城有一块定城砖,这是工匠留下的信物。但我觉得这些文保员,这些默默奉献的“长城人”就是那块定城砖,在守护着一方水土。
闲暇之余,雪瑞对中医文化也情有独钟。从小对发黄的线装书中药方感兴趣,至今保存着一本老旧的汤头歌诀。中专毕业后,进修了中华传统文化读本,主攻中医“手诊”和正骨推拿,先后在小城的药店、门诊等处实习,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在服务患者的同时对推拿有了更深刻的独到见解。
从乡村到城市,从百货公司的职员到下岗职工,从走村串乡的买菜人到一名文保人员,他一路走,一路写,因为有内心历练过的坚定,为了长成一棵粗壮的大树,雪瑞把根深深地扎进泥土,同时,他的目光投向远方,投向乡村振兴的新图景。(中国作协会员 代县税务局 乔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