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平城区 守牢生态环保底线 厚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底色

时间:2025-09-23 09:26    来源:山西科技报

山西科技报新闻网大同讯 近年来,大同市平城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守“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以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认真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取得令人满意的阶段性成效。截至8月,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20天、同比增加24天,优良率90.2%;国控国考红卫桥断面水质保持Ⅲ类;区域土壤环境无重大污染、总体平稳安全。

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

一是持续开展扬尘整治。针对PM10时有上升的情况,充分发挥多部门联防联治的作用,围绕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大力开展清尘抑尘降尘工作。采用“人机结合、干湿结合”的清扫保洁方式,增加清扫频次、提升保洁效果、延伸清理范围,加强便道、小巷、商业街及人流密集区域清扫作业,每日出动人员3600余人次、作业车辆90余部确保城市路面无尘土;持续加大建筑工地扬尘排查整治,压实各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主体责任,排查工地206家次,督促整改扬尘问题24起;组织开展树坑、隔离带裸露地面清理,覆盖抑尘70余处。二是加强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制定实施深入开展臭氧污染防治的工作方案,加强区域消耗臭氧层物质重点单位备案管理,对辖区内48家加油站在装卸油品、车辆注油、油气回收等环节严格管控,视气温和加油车流量鼓励实行错时、错峰加油,极大降低油气外溢污染。三是开展环境质量监督工作。制定《大同市生态环境局平城分局防范人为干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工作机制》,与涉及国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国考水质自动监测站的8家街道办事处和相关单位,签订了生态环境监测人为干扰责任知情书;与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对辖区内国省控空气自动监测站和红卫桥国考断面周边进行了排查和巡查,有力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

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一是开展水污染管控。积极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清理工作,污染防治设施达到防雨、防渗、防溢流工作要求,集污池、沉淀池、沼气池运行正常。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达到目标值,全区各级河长、巡河员加大巡河检查频次,今年以来共巡查两千余次,清理河道内垃圾废弃物3000余方。推动西郊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和东郊污水处理厂搬迁工作,确保城镇污水收集、排放规范化运行。二是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设。设置完成149块乡镇级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界标、72块警示牌、32块宣传牌和32间井房建设;深入推进乡镇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整治工作,以饮用水源及其设施保护和管理为重点,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8项,实施“一源一策”整治,全区饮用水水源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

一是加强农业面源管控。全区9个规模养殖场完成粪污收集设施建设,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6.63%。清理回收田间残留地膜49吨,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管控。提前完成西王庄村、西河河村、上皇庄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西河河村环境整治工作任务。二是加大生活垃圾治理。全面排查、清理市区可视范围内的垃圾死角,出动收集车180余部,清理600余吨,实现了流动收集和定点收集全覆盖,做到垃圾箱、点位垃圾日产日清,有效降低二次污染环境风险。三是强化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开展全区大宗工业固废排查整治,制定实施全区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工作方案,积极推进重点监管单位“五即一码通”试点单位建设和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工作,实现危险废物从产生、贮存、转移、利用处置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截至8月31日,危险废物省内转移213批、1570余吨,跨省转移13批、230余吨。开展电动自行车废铅蓄电池监管工作,累计收集30吨、转移30吨。同时,强有力推进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扣紧压实整改责任,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86件信访举报,已办结78件,阶段性办结8件。 (岳 鹏)

编辑:王秋英

李三虎

审核:闫锁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