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实民生保障底色 大同残疾人事业书写暖心答卷
大同市召开“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市残疾人联合会专场)新闻发布会
山西科技报新闻网大同讯 9月24日,大同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大同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政策体系更加健全 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大同市残联以残疾儿童、困难和重度残疾人为重点,精准实施多元化助残服务项目,“十四五”时期,累计投入13232.44万元;累计为全市27.36万名持证残疾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兑现理赔金额168.59万元,952人次残疾人受益;为3951人次残疾人提供托养照护服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3787.89万元,累计服务393万人次,惠及8.97万名残疾人,实现应补尽补;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90%以上,其中重度残疾人参保率100%,实现应保尽保,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存量危房改造率达100%。全市建立入户访视清单12481人次,访视困难残疾人12503人次。2024、2025年连续两年开展“助残暖冬”行动,以全市“三类户”残疾人为重点,累计发放慰问金80余万元,慰问品900份,实现困难残疾人家庭全覆盖,确保了全市特殊困难残疾人温暖过冬。该市2024年、2025年连续两年将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生活补贴和农村“三类”残疾人电动农用车电费补贴列为市政府民生实事。2024年750名残疾儿童领取生活补贴,1161名农村“三类”残疾人领取了电费补贴。
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 康复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大同市残联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就业年审机关、企事业单位932家,按比例安排2951名残疾人就业。260余名残疾人接受了“向阳花计划”专业培训,并加入了手工编织团队,月均收入2000余元,实现了经济独立。为就业年龄段内的自主创业残疾人或实现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残疾人发放自主就业创业补贴30.81万元,惠及91人,有效鼓励和支持残疾人自主创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完成98名高校残疾人毕业生、2823名就业年龄段残疾人职业能力测评,助力残疾人充分挖掘自身职业潜能,拓展多元就业路径。培育1个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优质课程资源,分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481人接受培训,149人实现稳定就业。运用信息化手段将就业服务前置,建立“一人一策”就业服务档案,落实动态更新,“十四五”期间,高校残疾人毕业生510人,实现单位就业72人,灵活就业292人。
大同市县两级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网络逐步搭建,现有各类机构27个。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救助3575名;为符合条件且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服务34509人,覆盖率96.7%。对符合条件有基本型辅助器具需求的残疾人给予支持,确定了定制验配类机构13家,补贴7933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53872名残疾人享受服务,签约率85 %以上。
残疾人教育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十四五”期间,大同市特殊教育提出“三生”办学目标,相继培养82名残疾人学生迈入高等学府,听障学生本科升学率85.7%,视障学生就业率100%。平城、灵丘等7个县区均建立了特殊教育学校,实现20万人口以上县(区)特教学校全覆盖。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多措并举,全力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400余名在校生,160余名送教生,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大幅提升。投入资金843.5万元对1732名残疾人大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进行资助,实现了“应资助尽资助”的目标,切实减轻了残疾人大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家庭经济负担。持续打造“家庭+机构+社会”“医教结合”“残健合一”的特殊儿童教育新亮点,听障儿童入普幼普小率逐年增高,康复率达80%,晋北地区特殊儿童康复教育行业的“领头羊”效应凸显,赢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群众口碑。
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进一步丰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开展残疾人“五个一”文化进家庭项目,投入16万元覆盖320户,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投入23.6万元覆盖23个社区。市特殊教育学校被确定为全省残疾人艺术体育训练基地;广灵县山西巧娘宫科技有限公司被确定为首批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在市图书馆建设盲文阅览室,为视障读者汲取知识提供温暖港湾;投入47.24万元在大同市多个新闻媒体开办了广播专栏。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小提琴独奏《伟大的北京》获得一等类节目。第十一届山西省残疾人艺术汇演,3个节目获一等奖,1个节目获二等奖,大同市残联获优秀组织奖。
竞技性体育屡创新高,参加全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荣获银牌1枚;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山西省残疾人运动会,获得53金43银17铜,金牌总数全省第一。持续推动各县(区)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建设,创新开展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健身周、特奥日等活动品牌,带动残疾人融入社会大家庭。
残疾人平等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残疾人权益保障逐步完善。市县残联建成残疾人法律救助站,乡村两级残联实现法律服务站点全域覆盖。市“两会”关于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建议提案22件,39名残疾人、残疾人亲属和残疾人工作者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扶残助残氛围更加浓厚,通过微信公众号广泛宣传各类惠残政策、讲述残疾人励志故事、传播助残好声音,各类惠残政策、工作动态、自强故事即时发布,宣传信息精准送达、宣传效率极大提升、宣传范围不断扩大。
无障碍环境建设更加优化,投入1491.49万元为4088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向993名残疾人发放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推动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在10处重要路段的人行横道安装过街音响提示装置,推动传统设施向“数字无障碍”转型。
大同市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新闻发言人张博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新篇章,让广大残疾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与全市人民一道,共享发展成果,共创美好生活,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奋勇前行。(乔晓慧)
编辑:王秋英
审核:闫锁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