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丨“我的梦想,就是为国家研制先进的国防装备”——追记防空导弹专家于本水院士

时间:2025-08-29 08:46    来源:科技日报

13岁那年,于本水第一次摸到了枪。

那是1947年,那一年,于本水的家乡解放。上过三年多小学、可以识文断字的他被土改工作队看中,成为一名小土改工作队员。种地靠锄、打仗靠枪,热火朝天的生活开阔了他的视野,让个子还没有枪高的他认识到武器对于保家卫国的重要性,在心中播下了梦想的种子。

“我的梦想,就是为国家研制先进的国防装备。”他多次表示。60多年来,于本水一直从事防空导弹研制工作,为我国第一代至第三代防空导弹的研制殚精竭虑、奉献终身。

2025年8月27日11时08分,我国拦截低空超低空目标导弹、拦截掠海目标导弹及陆军野战防空导弹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本水,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91岁。

于本水。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供图

“从无到有”勇闯难关

1960年,于本水以优异的成绩,从世界航空航天界一流学府莫斯科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学成归国,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如今的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投身于我国防空导弹事业的创建工作。

中国防空导弹事业,起步于对“543”导弹的仿制。该型导弹从苏联引进,技术水平很高。在那个一穷二白、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都很落后的时期,尽管国内几乎动用了整个工业体系,仿制工作仍困难重重。

1961年,根据聂荣臻元帅“要仿出‘543’、吃透‘543’、改进‘543’”的指示,被任命为导弹总体组副组长的于本水和同事们深入沈阳一线生产基地,处理导弹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技术问题,同时从实践中学习具体的导弹生产工艺知识。一年的锻炼与学习,让他受益匪浅。

无数次演算、试验、分析后,1964年“543”多发实弹打靶成功,完成生产定型。1965年,我国“红旗一号”防空导弹仿制成功,次年完成生产定型,实现了我国地空导弹从无到有。

此时,于本水所在的总体组也开始“543”改进方案的论证,提出了“红旗二号”小改方案和“红旗三号”大改方案,两套方案同时进行,于本水主要负责“红旗三号”导弹的总体方案。

1965年,“红旗三号”模型遥测弹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7年5月,独立回路遥测弹飞行试验成功。20世纪70年代末,“红旗三号”定型,成为我国第一型具有拦截SR-71高空侦察机能力的防空导弹。于本水在解决拦截高空高速和机动目标等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快战法”克敌制胜

于本水家中珍藏着一本《英华大辞典》,它的来历,让于本水颇感自豪。

20世纪60年代,敌对势力曾企图获取我战略情报,尤其是核武器、导弹的研制、生产和试验情报。1962年9月,我国空军导弹部队在华东地区上空首次用防空导弹成功击落了U-2高空侦察机。但很快,敌方U-2学会了机动逃逸。制导雷达一开机,它便逃出地空导弹杀伤区。

空军司令部要求国防部五院帮助解决这一难题,艰巨的任务交到了国防部五院二分院,以于本水为课题负责人的研究小组开始昼夜攻关。要想再次击落U-2,就得把杀伤区和发射区计算精准。当时,全国仅有2台电子管计算机,而人工计算一条弹道需要用时21天。“于总说,外国人可以嚼着口香糖对着计算机做,我们就用脑子、花心血。”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原科技委主任张志鸿回忆,大家日夜沉浸在数字与几何图形中,齐心协力完成了仿真计算,最终拿出了一套有效方案。这套方案被空军指战员概括为“近快战法”。

1963年11月1日,地空导弹二营首次采用“近快战法”击落一架敌U-2飞机,随后该方案迅速向地空导弹部队推广,敌方U-2飞机从此不敢轻易对我国进行侦察、骚扰了。为此,于本水荣立个人三等功,奖励正是那本《英华大辞典》,这是他和同事捍卫国家领空的最佳见证。

1982年,低空、超低空型号在试验基地开始导弹飞行试验。在一次测试试验中,导弹发生了异常振动,于本水凭借丰富的经验,推断故障源于导弹发射筒盖形变导致的共振。他建议换一换“帽子”。果然,换了“帽子”之后的导弹发射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于本水也被同事们钦佩地称为“会变帽子戏法的大师”。

自主创新永无止境

“对于导弹武器系统设计师来说,基础创新非常重要。”于本水曾说,武器研制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系统设计师的大脑就像“创新加工厂”,要善于抓住要害,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现代防空导弹的作战目标也从以前的反飞机为主改变为反精确制导武器为主。于是,于本水又相继承担了我国第三代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在年届六旬之际,他先后担任舰空导弹系统副总师和野战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

“陆转海”是富有挑战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涉及的领域之多之广、战术技术指标之高前所未有。为攻克重大关键技术,小到弹上零部件的生产质量控制,大到全弹的试验,于本水都一丝不苟地全程参与。这种“严慎细实”的作风,深深影响到研制团队的每个人。经过多年艰辛努力,他带领舰空导弹研制团队攻克数项重大关键技术,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年9月,于本水病重住院期间,他的夫人朱小泉将一张字条交给单位领导,上面写着“将二人共同储蓄的100万元用于支持单位鼓励青年创新创业”。

“我的一生就是干了一件事,就是从事防空导弹的研制工作,我这一辈子干这事,是无怨无悔的。”于本水希望,自己的更多梦想,能在一代代青年航天人手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