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气象局:赓续红色精神 践行气象初心
拐进山西省蒲县西坡村的青石小巷,一座晋南民居静静伫立,这里,便是西戎文学纪念馆——人民作家西戎呱呱坠地、拔节生长的原点,也是他日后把山河写进稿纸、把人民刻进灵魂的源头。
木门虚掩,风拂过似岁月翻动。我们屏息踏入,小院拢共三分地,却像一块“小气候田”。院内设有一座便携式自动气象站,实时监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和雨量,为西戎文学纪念馆提供有力的气象服务保障。
慢慢走进每个用窑洞砌成的堂屋,窑洞墙厚土实,夜里吸纳潮气,白日再缓缓释放,令堂屋常年干湿适宜,稳稳留住老纸老字。这方小院,风有出处,雨有归宿,温湿有度,恰如西戎的笔墨——小处精微,大处见天地。
西戎,原名席诚正,1922年出生在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土炕温热,方桌斑驳,旧箱柜沉默如昔,映照着少年西戎晨昏苦读的剪影。贫瘠却倔强的黄土地,铸就他的风骨与灵魂。16岁那年,抗日烽火燃到吕梁山,他丢下羊鞭,拿起笔杆,改名“西戎”,从此“山里娃”成了“笔战士”。于延安窑洞,他恭听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那句“为人民书写”的嘱托,如火种般深植心底,从此照亮一生。
这份扎根泥土的赤诚,终在《吕梁英雄传》中迸射出灼灼光芒!他携手马烽,将吕梁儿女的硬骨与血性铸进滚烫的字里行间。书中鲜活的农民英雄,如闪电撕破黑夜,更化作最早的“预警”——告诉世界:山河不屈。
当年,西戎写“吕梁的风像刀”;今天,我们凭激光雷达将三千米高空的风切变,尽握指尖。文学与气象,共同记录这片山河的呼吸。西戎说:“文艺是时代的晴雨表”。其实,气象也是,我们的数值模式提前72小时预判暴雨行踪。气象科技更迭,“为人民”的坐标从未漂移,“为人民”的初心从未改变!
今天的蒲县气象人,把它续成了四句——听风,要听见百姓灶膛里的火苗是否安稳;观云,要看见麦田里每一粒灌浆的汗珠;追雨,要赶在暴雨前把预警贴到村口大槐树;守晴,要让每一束阳光都落在丰收的谷穗上。
持初心为炬,秉坚守为棒,精神所向,代代相承。文人挥毫写人民,写火热的生活。气象人守望测风云,测沉默的危机。一杆笔,一座雷达,同守一颗“人民至上”的初心。
离开西戎文学纪念馆时,天边的云仍在续写山河故事,一如西戎笔下从未停笔的民生篇章。院内那座自动气象站的指示灯与墙上“为人民书写”的字幅遥遥相望,仿佛在诉说两种精神的隔空共鸣——西戎以笔为犁,深耕人民沃土,写下吕梁儿女的不屈风骨;我们以雷达为眼,守望风云变幻,筑牢守护民生的气象防线。
如今,西戎当年“为人民”的火种,已化作我们监测数据里的精准、预警信息里的温度、防灾服务里的执着。每一次雷达扫描风云,都是对他“书写时代”初心的回应;每一页预报图表的绘制,都是对他“扎根人民”精神的传承。作为新一代基层气象人,我们终将接过这份“人民至上”的接力棒,风里来、雨里去,让西戎精神的底色,在守护万家晴雨的坚守中愈发鲜明,让气象服务的初心,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征程上永远滚烫。(李竞霞 霍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