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文化根脉 凝聚乡村共识
坡里村庙会里藏着的治理智慧
在不少乡村面临传统流失、人心离散的困境时,万安镇坡里村,凭借一场年复一年的庙会唱戏,既守住了文化的根,又聚起了村民的心。在这里,“首场戏由当年考上大学的学生赞助,当年属相的村民各承一场”的老规矩,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民俗活动范畴,成为“守住文化根脉,凝聚乡村共识”的生动注脚。
一场戏,串起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
“锣鼓一响,全村空巷”,这句在村里流传的俗语,道尽了庙会唱戏在村民心中的分量。每年固定时间,戏台搭起,弦乐响起,地方戏曲的婉转唱腔便会回荡在村庄的街巷间。而支撑这场盛事的,是延续多年的“老章程”:首场戏由前一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家牵头赞助,属当年生肖的24岁、36岁、48岁、60岁村民,各自负责一场戏的筹备。
“这戏不单是唱给人听的,更是唱给老祖宗听的,唱给村子的根听的。”在老百姓看来,无论是年轻时为自己属相的场次跑前跑后,还是如今看着后辈考上大学赞助首场戏,都是在给这文化根脉“添柴”。正是这样的规则,让庙会唱戏从未因时代变迁而中断,地方戏曲的唱段、庙会的仪式流程、老一辈口耳相传的戏文典故,顺着一场场戏的脉络,稳稳传到了年轻人手里。
一场戏,搭起共治共享的连心桥梁
“以前村里想办点事,总有人觉得‘与我无关’,现在不一样了。孩子考上大学,赞助首场戏是全家的光荣。”朴实的话,道出了庙会唱戏背后的治理密码。
24岁的青年刚步入社会,借着筹备场次熟悉村务;36岁到48岁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在协调场地、募集资金时更能体谅各家难处;60岁的长者德高望重,负责敲定戏班、把控流程,自带公信力。不同年龄层的村民因“自家属相场次”被拧成一股绳,原本可能推诿的事,变成了“自家的事”。而学生赞助首场戏的规矩,更在村里树起“读书有用、回报家乡”的风向标,每年谁家孩子赞助了首场戏,不仅是家庭的骄傲,更成了全村教育成果的展示,潜移默化中让“重视教育、反哺家乡”成了村民的共识。
一场戏,写就文化与治理共生的答卷
在这个村庄,庙会唱戏早已不是简单的娱乐活动。它像一条纽带,一头拴着“老祖宗的规矩”,让地方文化有了扎根的土壤;另一头连着“村里人的心事”,让分散的村民有了共同的目标。当年轻人在戏台旁帮着搬道具时,他们记住的不只是戏曲的旋律,还有对村庄的责任;当长辈们向孩子讲解“为啥属相应承场戏”时,传递的不只是民俗知识,还有“村子是大家的”的共同体意识。
守住文化根脉,不是把传统封存在博物馆里,而是让它在村民的日常参与中活起来;凝聚乡村共识,不必靠生硬的说教,而是要找到像庙会唱戏这样能触动人心的载体。这个村庄的实践证明,当文化根脉扎得深,乡村共识自然聚得牢,而这样的乡村,无论走多远,都不会忘了来时的路。(王晶 高娟娟 李恬 赵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