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一档、一树一码一责” ——我省10万余株古树名木将建档保护

时间:2024-09-30 11:06    来源:山西科技报

本报记者 李永梅

9月29日,记者从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举行的古树名木科普宣传周专题新闻通气会上获悉,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省古树名木超过10万株,全国排第12名。

据了解,9月23日至30日为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今年活动的主题是“保护古树名木 全民共建共享”。据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现有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包括散生122.13万株和群状386.06万株。我省古树名木超过10万株,在全国排第12名,其中古树群256处8万余株;散生古树名木2.4万株。树龄1000年以上的古树就有1200余株。我省古树名木数量最多的依次是侧柏、国槐、油松、枣树、榆树等,都是我省常见的乡土树种。

保护古树名木的重大意义。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从历史角度,古树名木是历史信息的记录和传递者,它们散生于景区、庙宇、祠堂或村寨内外,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价值。从人文角度,每一株古树名木都与它生长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艺术审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生态角度,古树树体树冠较大,固碳释氧、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益显著,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从科研角度,古树具有纯正优秀的遗传基因,蕴含极其丰富的生物信息,分析古树可获取当地气候、水文、植被、环境的变迁,为众多领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从经济价值及景观角度,千姿百态的古树名木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而且许多古树的叶、花、果实、种子可供食用,对发展林草生态产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持续发力,不断巩固古树名木保护成果。规范古树名木建档。通过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形成完整齐全的资源档案,持续开展古树名木认定、登记、建档、公布、挂牌等基础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一树一档”。公众通过扫描保护牌上的二维码,即可了解每株古树名木的基本信息、认养单位、责任单位等内容,做到“一树一码一责”,切实提高古树名木保护效率。开展古树名木认领。利用“互联网+”模式开展古树名木“云认养”“云认捐”活动。鼓励引导市民选择线上古树名木抚育、管护、捐资等形式履行义务,实现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线上、线下融合,提升社会公众古树名木保护意识,营造人人爱护古树名木、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推行古树名木保险。充分利用金融工具为古树名木管理和养护提供经费保障,分担极端气候频发造成的古树名木折枝、断裂、倒伏等风险。将古树名木抢救复壮纳入保险,对因意外伤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病虫害等事故造成树木无法正常生长、需要保护救治的情况以及因上述原因导致第三者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情况进行合理赔偿,推动古树名木“医保、第三险”兜底保护。完善古树名木司法。扎实推进《宪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中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相关规定的落实。推动林长制与生态司法保护有机融合。待国家出台《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后,谋划出台我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明确古树名木保护责任,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法治化发展,从严保护古树名木。

古树名木见证了时代变迁,传承了历史文化,弘扬了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是社会发展的真实佐证。

既是一地标志性景观,也是一城生态名片,省林草局社会各界呼吁:作为公民,有权对损害、破坏古树名木的行为进行劝阻、检举和控告,可以拨打街道、村委会、林草或城市绿化主管部门电话及时反映。我们要一起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古树名木,让这些点缀在三晋大地上的“活文物”、绵延于岁月长河中的“活化石”,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