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更需人文关怀 蓝生万众医院致力患者身心双康复

时间:2025-05-22 08:37    来源:新华网

从智能诊断到精准治疗,AI不仅为医护提供了辅助支持,也在改善着患者的就医体验。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比如,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就是摆在医疗机构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温暖是AI无法给予的。”医院党支部书记徐筱林说。上海蓝生万众医院作为上海市文明单位、首批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探索形成了集病房内科、中医科、康复科医生及康复技师、护士于一体的医疗团队,通过医护联动、医家联守、医患联情,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适老医疗+全面康复+整体护理”服务模式。“五位一体”助推康复“三联驱动”服务模式,荣获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服务创新项目标杆奖。

身体康复:让长寿生活更有质量

医院顺应老龄化社会医疗需求,科学调整学科建设重点,紧盯“尽量多的功能恢复、尽量高的生存质量、尽量好的体面离去”三个目标,增加老年病、脑卒中康复、心肺康复、重症康复等服务供给和服务能力,2018年以来,累计服务老年住院患者近万人次。


朱爷爷年逾九旬,罹患糖尿病和脑梗。入院时,朱爷爷四肢瘫痪、不能动弹,手脚浮肿,身体有褥疮。第二天,医院“五位一体”医疗团队便按照“一人一病案,一病一治疗;诊疗有专人,康复有团队”的指导方针,为朱爷爷进行了会诊评估,制定了个性化的中西康复治疗方案。

“我是一名内科医生,在‘五位’当中的职责是监测老人病情变化,做好慢性病病情控制。”病区主任陈弘群介绍道。中医科主任江建国负责运用中医药治疗,降低西药用量和不良反应。由于朱爷爷不能下床,康复技师王忠祥每天都会准时来到病房,帮助恢复运动能力。期间,医护会跟朱爷爷有一些语言、眼神、肢体上的交流,帮助老人缓解内心压力。

内科控病情、中医调平衡、康复做评估、康复促功能、护士重照护的“五位一体”模式,不仅具有西医的治疗效果,更兼传统中医“简便验廉”特色,既减少了用药量,还提高了免疫力。“有你们在,我就有了希望。”朱爷爷说道,“我现在已经可以坐起来了,下一个目标是能够站起来以及走回家。”朱爷爷的老伴时常“抱怨”:“你们把他宠坏了,现在都不想家了。”

精神抚慰:让医患真情在床旁流淌

身心双重疗愈始终是医疗服务应有的使命。“老年患者像孩子一样,有着强烈的情感需求,渴望得到关怀和陪伴。”医院院长韩建新介绍,老年患者承受着病痛折磨和心理恐惧双重压力,心理照护与康复治疗相辅相成、同等重要。

95岁的陈阿姨常年卧床,腿部丧失行走功能。经过中医医师、康复技师协同开展床边康复,老人僵硬的关节终于不再是绷紧的“弓弦”。但五病区的医护也注意到,陈阿姨常常自我揶揄:“活到70岁就够了,现在都90多了。”言语间充满了些许悲观,也不怎么爱吃饭。医护们每天都会来到床边跟老人聊天,一天下来,有7—8次的床旁交流。

AI时代:人文关怀无可替代

健康的获得与实现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老年人尤其渴望获得公平地对待。医院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习惯和实际困难,根据上海市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有关要求,聚焦老年友善文化、管理、服务、环境,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提高适老化服务能力,成为上海市首批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医疗的本质是救死扶伤,核心是高度关注患者的身心感受。“AI是医护能力的延伸,但医护的专业素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是AI无法替代的。”韩建新院长说,医院积极探索智慧医院建设,引进了很多智慧化医疗设备,用于临床诊治和康复护理。同时,医院也从未停止对人文医疗服务模式的探索创新,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彰显人文,用温情诠释医学对生命的态度。

医院先后推出“一看二扫三听四问五电话”健康宣教及出转院一站式陪同服务,开展写春联、包饺子、做手工等个性化康复项目;医护们手工绘制喝水、吃饭、翻身等卡通图片和便于交流的“失语扇”,在给患者带来欢乐的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感受到了关爱。在康复患者出院的前一天,康复技师都会为他们准备自制的“毕业证书”。患者带着医务人员的鼓励与认同,庆祝自己病情稳定、康复出院。

医学是冰冷器械下的温热关怀,更是病痛折磨时的温柔慰藉。蓝生脑科将始终坚持“满意是基础,感动是目标”的服务理念,本着关怀患者、尊重患者的态度,提升医疗服务技能,加强医学人文关怀,增进医患交流互信,努力在重视患者身体康复的同时给予更多的心理慰藉,提升患者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