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窑村:古村新韵唤醒诗和远方
山西科技报吕梁讯 古老的磁窑村,在历史的长河中沉睡了千年,满山遍野的陶瓷碎片历经岁月的风霜,勾起我们太多的追忆与乡愁。当你厌倦了城市里的熙熙攘攘,那就走进磁窑村,体验生活最初的模样,享受岁月沉淀后的宁静与祥和,感受千年文化在中国传统古村落的生生不息。
与“泥”相遇,“陶”趣无穷。走进磁窑村的陶瓷文化体验馆,在陶艺师傅的指导下,前来体验制陶技艺的学生们激情地挥洒创意,体验陶艺带来的无限乐趣。揉泥、泥板拼接、捏塑……方寸之间,巧手之中,泥土千变万化,精彩万千。在这里,他们不仅可以体验陶瓷的制作过程,还可以学习陶瓷文化,了解磁窑村久远的历史。
“磁窑文化悠久,在1000多年前,就出现匠人在咱们磁窑村和大家现在一样制作陶瓷。”制陶师傅白建文兴致勃勃地和大家介绍。
“今天体验了一把古人制作陶瓷的过程,我们在这里亲身感受到了陶艺制作的魅力,又深刻体会到了磁窑村深厚的文化历史。”游客陈泽浩沉浸于磁窑村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磁窑村距交城县城北2公里,位于卧牛山下,磁窑河畔,早在唐代便以烧制瓷器而负盛名,故名磁窑村。现在村内还保留着唐宋瓷窑址、娘娘庙、狐侯祠及众多的古民居,2018年磁窑村荣膺“中国传统村落”称号,古韵磁窑也成了磁窑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
“陶瓷文化是磁窑村的根,更是磁窑村的魂,在我们这代人手上更要传承好,保护好,发扬好,把陶瓷文化这块招牌打得更亮、更响。”磁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李茂金表示。
围绕文化做文章,陶艺体验更好地体现了对磁窑古韵的传承,除此之外,磁窑村还引进木雕、玉雕、树皮画等非遗文化,打造了多元文化同频共振的文化产业集聚地。
“村里让我免费入驻磁窑古村,还提供了这么好的创作环境,希望我们的非遗产品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磁窑村旅游、玩儿。”玉雕传承人游建斌期待能为磁窑村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我们新建的陶瓷综合文化展示厅,预计今年8月底完工,项目建成后将把各项手工技艺制作体验、学习交流、创作教学、文博展示收藏鉴赏集中到一起,进行旅游观光产品展示,构建起瓷艺传承+文创产业双模式。”磁窑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杨鹏介绍道。
漫步磁窑村,房舍高低层叠,围墙粗犷,干净整洁的石街石巷流淌着古老的岁月,向游客诉说着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除了自带旅游的“先天基因”,磁窑村“组团”接招,依托良好的乡村景观、历史底蕴和建筑资源,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入驻古村,集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也渐露雏形,成为磁窑村的又一块“吸睛招牌。”
“磁窑村的建筑风格和周边的原始环境确实很漂亮,游客们对这种独特的环境非常感兴趣,能为我们带来稳定的客源。”农家乐老板张啸龙对未来的经营充满了信心。
得益于磁窑村“前世”到“今生”的蝶变,让文化和旅游的“手”牵得更紧,以文促旅+商业综合体的发展模式,慢慢让这里成为游客向往的“诗与远方”。
“这里有宁静的乡村氛围、独特的文化体验、地道的乡村美食,还能让家人了解乡村生活,丰富生活阅历,可以说吃喝玩乐都很有特色。”游客王静对这次的乡村旅游好评连连。
从以前的默默无闻到成为诗和远方的“承包商”,磁窑村的文旅蓝图愈发清晰,磁窑村依托“古韵磁窑的陶瓷属性、磁窑山水的天然生态、休闲旅游的度假方式、古村民宿和农耕文化的独特气质”,确定了生态治理、古建修复、商业开发等6大类20余个项目,按照“磁窑商品一条街商业综合体、陶瓷综合文化展示、磁窑河瀑布”的定位,努力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村庄,目前已完成33个项目建设,3个项目正在建设中,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交城周边地区的文商旅游理想目的地和消费新领地。
“今年,我们积极通过乡村振兴项目扶持,联合镇村两级,从磁窑古村口开始,利用主干道路两侧现有的石墙、古树、窑洞等古物件,打造景观小品、特色场景,目前,项目已经基本完工,相信完工后,又会成为磁窑古村一个新的地标景观。”交城县新农村发展服务中心监测移民股负责人杨壮介绍道。
“再现磁窑古韵,重温古村记忆,一直是我,更是磁窑村民多年的共同愿望。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修复改造古村院落35处,加快推进磁窑瀑布修建工程,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探索发展山上山下采摘项目,种草莓、种蔬菜、种果树、种中药材,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真正让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磁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李茂金对磁窑村辉煌的明天满怀憧憬,他说,“我们磁窑村村西的那棵古槐历经千年,依然屹立,所以我坚信,磁窑村的‘千年窑火’将越烧越旺,这颗文旅明珠也将愈发光彩熠熠。”
责 编 : 牛引顺
编 辑 : 刘晓利
内 容 来 源 : 山西科技报
新 闻 热 线 : 0358——239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