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北京智源大会圆满闭幕,具身智能成焦点,产学研共议下一代AI路径

时间:2025-09-15 15:13    来源:山西科技报

2025年6月7日,为期两天的第七届北京智源大会在京落下帷幕。本届大会汇聚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顶尖力量,包括4位图灵奖得主、30余位AI企业创始人及CEO、100余位青年科学家和200余位学者与产业专家,围绕多模态、深度推理、Agent、具身智能、AI安全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共举办20场论坛、180余场报告,并首次联合PyTorch举办PyTorch Day China活动,同步推出智源AI互动体验展,吸引大量与会者参与。

作为本届大会最炙手可热的议题,具身智能在开幕式及多个论坛中占据核心地位。宇树、天工、银河通用三大明星机器人现场展示先进能力,Physical Intelligence联合创始人Karol Hausman、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北京大学王鹤教授、上海交大卢策吾教授等专家通过现场与远程结合的方式,共话具身智能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在具身智能的技术底层构建方面,清华大学孙富春教授强调“世界模型”需融合多模态感知与物理属性,构建沉浸式数字物理系统;赵明国研究员则提出类脑算法替代传统控制器的思路。

针对数据瓶颈,北京大学王鹤教授倡导“合成数据为主、真实数据校准”范式,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庞江淼、北京大学卢宗青、清华大学高阳为代表的学者则围绕互联网视频预训练、仿真-现实迁移、低真实数据依赖等技术路径展开探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TO唐剑指出,“虚实结合是世界模型实现闭环反馈的关键”。

北京大学仉尚航助理教授提出“具身快慢系统”是实现跨本体与场景泛化的核心,并介绍RoboBrain 2.0、HybridVLA等最新成果。北京邮电大学方斌教授则指出视触觉融合对精准操作的重要性。

在商业化层面,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坦言,当前人形机器人仍面临基础移动能力不足的挑战,需优先突破全地形适应与稳定行走,再推动上层应用发展。

圆桌讨论中,嘉宾一致认为当前具身智能发展面临数据质量不足、学术与产业错位、移动操作难度大等挑战。需整合互联网视频、遥操作与仿真数据,推动硬件接口标准化,构建“大脑+小脑”分层框架,平衡创新与工程化验证。

杭州混沌有灵类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企业家赵江波作为参会嘉宾分享表示,公司正致力于将类脑计算与具身智能相结合,探索生物感知机制在机器人环境交互中的创新应用,与本届大会“类脑+具身”的双重议题高度契合。他认为,智源大会为学术界与产业界搭建了关键桥梁,尤其在脉冲神经网络、仿生感知等方向提供了明确的技术风向。

智源研究院理事长黄铁军在闭幕致辞中透露,智源持续布局类脑与精细物理智能体研究,其团队开发的脉冲视觉芯片速度比人眼快千倍,为具身智能提供“超级电眼”。2024年底发表于Nature子刊的“智源线虫”成果,实现了神经系统-身体-环境闭环仿真,成为具身智能的典型范例。他展望,5-10年内具身智能将替代人类从事危险劳动,而到2045年,“具身智能将代表人类走向星际,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