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微光 青春行
七月的风裹挟着热浪掠过车窗,当柏油马路渐渐变成尘土飞扬的乡间小道,远处山坡上错落的土坯房和成片的玉米地映入眼帘时,我知道,期待已久的乡村支教实践之旅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一个偏远山村小学。这次实践,我不仅想为这里的孩子带去知识,更希望能走进他们的世界,用二十天的时光,书写一段双向成长的故事。
初到学校时,眼前的景象比想象中更朴素:一栋两层的旧教学楼,墙面有些地方已经斑驳,操场上只有两个生锈的篮球架和一片凹凸不平的水泥地,教室里的课桌椅也显得有些陈旧。但孩子们的热情很快驱散了我心中的忐忑—— 听说来了新老师,十几个孩子早早地在校门口等候,手里攥着自己画的画,眼神里满是好奇与期待。校长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他握着我的手说:“这些娃大多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过,能有人来给他们补补课、讲讲外面的世界,真是太好了。” 这句话让我瞬间感受到肩上的责任,也更加坚定了做好这次支教的决心。
我的教学任务主要是给三到五年级的孩子辅导语文和数学,同时开设一门“趣味通识课”,带他们了解自然、科学和城市文化。起初,教学过程并不顺利。由于孩子们的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孩子连拼音都没掌握牢固,有的却已经能熟练背诵古诗;上课时,有些孩子会因为想念父母而悄悄抹眼泪,有些则过于调皮,难以集中注意力。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开始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教室,给基础薄弱的孩子 “一对一” 补课;把数学题编成小故事,比如用 “分玉米” 的场景讲解除法,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在通识课上,我带来了自己拍摄的城市照片、动植物标本,还教他们折千纸鹤、做手工,用互动游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小宇的男孩,他性格内向,上课总是低着头,作业也常常空白。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在课后主动找他聊天,发现他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心里很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于是,我特意在课堂上鼓励他回答简单的问题,每当他答对,就带头鼓掌;还把他擅长的画画融入教学,让他用图画表达课文内容。渐渐地,小宇的眼神亮了起来,不仅主动举手发言,还会在课后帮同学整理课桌。有一天,他偷偷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老师,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去教更多小朋友。”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支教不是单向的 “给予”,而是孩子们用真诚与成长,给我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除了教学,我还利用周末和孩子们一起走进田间地头,体验乡村生活。我们跟着村民学摘玉米、挖红薯,听老人们讲村里的故事;我还组织了一场“小型运动会”,用废旧报纸做接力棒,用粉笔在地上画跑道,孩子们的笑声回荡在整个校园。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却让我和孩子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乡村的现状:这里虽然条件有限,但有着最淳朴的人情和最鲜活的生命力;孩子们虽然缺少父母的陪伴,但内心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十天的支教时光很快就结束了。离开那天,孩子们拉着我的衣角,舍不得让我走,有的孩子还哭了。我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了校长,承诺会继续和孩子们保持联系,也把带来的书籍、文具都捐给了学校。坐在返程的车上,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村庄,我的心里满是不舍与感动。这次实践,让我走出了象牙塔,真切地接触到了社会的另一面,也让我学会了用耐心和爱心去倾听、去陪伴。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有社会责任感,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需要帮助的人带去温暖与希望。
这个夏天,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更是一份成长的感悟。那些孩子们的笑脸,就像盛夏里的微光,照亮了我的青春,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未来要继续投身公益、传递温暖的决心。我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未来的路上,我会带着这份感动与责任,继续前行,努力成为一束更亮的光,去照亮更多人的路。(绍兴文理学院 宋周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