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歌为炬,点亮“小候鸟”的成长路

时间:2025-09-01 10:27    来源:山西科技报

在容山村开展“小候鸟”夏令营支教的这段时光,是我大学生涯中最珍贵的实践经历。从初入村庄时面对20名年龄跨度4岁(8岁至12岁)、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孩子的忐忑,到最后看着他们熟练传唱红歌、用手势舞表达爱国情感的欣慰,这段旅程让我对教育的温度、红色文化的传承以及混龄教学的智慧,有了全新的理解。

一、混龄教学:在差异中寻找“共生”的教育智慧

容山村的“小候鸟”们年龄分布均匀,低、中、高年段学生各有特点——低龄孩子好奇好动,对具象化的活动更感兴趣;高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却容易因课程简单而失去耐心。最初设计课程时,我曾陷入“求全”的困境:既想让低龄孩子跟上节奏,又怕高龄孩子觉得乏味。直到我们尝试以“红歌传唱”为核心,搭建分层教学框架,才找到破解难题的钥匙。

在选曲阶段,我们避开晦涩的红色歌曲,选择《歌唱祖国》《义勇军进行曲》这类旋律简单、歌词易懂的曲目,确保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参与。课程设计时,我们拆解出“背景故事介绍—红歌视频播放—歌词认读—节奏拍打—歌曲学唱—手势舞表演”六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暗藏分层巧思:介绍背景故事时,对低龄孩子用“红军叔叔保护家园”的通俗表述,对高龄孩子则补充“歌曲创作于建国初期”的历史背景;学唱环节中,低龄孩子重点掌握旋律,高龄孩子则需要理解歌词里“锦绣河山”“英雄儿女”的内涵;手势舞设计时,鼓励高龄孩子自主编创简单动作,再教给低龄同伴,让他们从“学习者”变成“小老师”。

这种“分层不分家”的模式,让我看到了混龄教学的独特价值。有个12岁的男孩起初觉得“唱红歌太幼稚”,但当他负责教8岁的妹妹打节奏时,眼神里渐渐多了责任感;而原本害羞不敢开口的低龄孩子,在哥哥姐姐的鼓励下,也敢跟着音乐大声哼唱。差异不再是教学的阻碍,反而成了孩子们互助成长的契机——高龄孩子学会了耐心与担当,低龄孩子找到了学习的勇气,而我也懂得:好的教育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节奏里发光。

二、红歌传承:让红色精神以“孩子能懂”的方式扎根

起初我以为,红歌教学只是“教唱歌”,但在容山村的课堂上,我发现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接地气”的转化。有个孩子曾问我:“老师,‘歌唱祖国’到底要唱什么呀?”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对于乡村孩子来说,抽象的“爱国”“革命精神”,需要通过具体的故事、可感的体验来传递。

于是,在教《歌唱祖国》前,我们先给孩子们看老照片——有建国初期的农田、有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上学的场景,再用他们熟悉的“家乡变化”举例:“以前村里的路是泥土路,现在修了水泥路;以前没有课外书,现在我们能在夏令营学唱歌、做手工,这些都是祖国越来越好的样子。”当孩子们把“祖国”和“家门口的路”“手里的画笔”联系起来时,歌词里的情感突然变得具体了。学唱时,有个孩子指着歌词里的“迎风飘扬”,兴奋地说:“像我们上次在村口看到的国旗一样!”那一刻,我知道红色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里悄悄发芽。

更让我惊喜的是手势舞环节。孩子们会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动作:唱到“英雄人民站起来了”时,有的孩子会挺直腰板、举起小拳头;唱到“我们亲爱的祖国,走向繁荣富强”时,会张开手臂比出“大”的姿势。这些稚嫩却真诚的动作,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结营时,家长们看到孩子们整齐地唱红歌、跳手势舞,有的眼眶泛红:“没想到孩子能这么认真地学这些,还会跟我们讲歌里的故事。”这让我明白,红色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大道理”,只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喜欢的方式去传递,就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温度与力量。

三、教育反思:在“看见孩子”中成长

支教过程中,我也有过挫败时刻。比如有个高龄孩子起初上课总是走神,学唱时故意捣乱。我一开始以为是他不感兴趣,直到课后和他聊天才知道,他觉得“自己唱歌不好听,怕被笑话”。后来我们在课堂上增加了“红歌接龙”环节,特意让他领唱自己熟悉的段落;课后单独陪他练习,告诉他“唱歌重要的是用心,不是声音好不好听”。慢慢的,他不仅主动参与,还会帮其他同学纠正节奏。

这件事让我深刻反思:乡村孩子的“调皮”“不配合”背后,往往藏着未被看见的需求——可能是渴望关注,可能是害怕失败,也可能是对陌生环境的抵触。作为支教老师,我们不仅要备好课,更要“读懂孩子”:通过观察他们的课堂反应、课后状态,甚至和家长多沟通,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和心理需求。比如容山村的“小候鸟”大多是留守儿童或外来务工子女,他们更需要情感上的陪伴与肯定。一句“你这个动作编得真好”“你帮同学的样子真帅”,都能让他们眼里的光更亮。

同时,我也意识到乡村教育资源的局限。容山村没有专业的音乐设备,我们只能用手机播放伴奏;没有红色书籍,只能靠口述故事传递知识。但孩子们的热情却丝毫不受影响——他们会把废旧的彩纸做成“小红旗”,会在课后追着我们问“还有没有红歌要教”。这让我明白,教育的核心不是硬件有多好,而是是否有“用心”:用心设计课程,用心关注孩子,用心传递爱与希望。

这段支教经历,与其说是我在“教孩子”,不如说是孩子在“教我”——教我如何成为一名有温度的教育者,教我红色文化传承的另一种可能,更教我平凡岗位上的责任与意义。未来,我会带着在容山村收获的感动与思考,继续深耕教育领域,也希望有更多人关注乡村“小候鸟”,用实际行动为他们搭建成长的桥梁,让红色精神在更多孩子心中扎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绍兴文理学院 王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