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大学“文脉薪传”团暑期社会实践 解码介休千年文化基因

时间:2025-07-29 15:16    来源:山西科技报

近日,中北大学“介休纪”暑期社会实践“文脉薪传”中华文化传承团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当中走进了山西省介休市,这座晋中腹地的历史文化名城,犹如一部厚重的典籍,等待着青年学子去翻阅解读。实践团聚焦忠孝文化与祭祀文化,探访当地特色制香与制陶非遗作坊,探寻传统文化传承密钥。触摸深厚文化脉络,感受民族价值核心。

一、登绵山寻忠孝文脉

在绵山,层峦叠翠间,实践团成员登介休绵山,探寻介子推隐居足迹。沿着蜿蜒的山径拾级而上,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回响里。即使穿越千年时空,介子推携母归隐、矢志不渝的故事,它们以生命诠释忠孝真谛,让忠孝文化与山水相融之美直抵人心,让忠孝文脉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勇攀栖贤谷,谷幽涧深,飞瀑流泉,实践团成员在挑战体能极限的同时,更深刻体味着古人追求精神高洁、远离尘嚣的坚毅与超然,这幽谷本身便是忠孝精神的一种物化象征。

二、介休制香作坊探寻制香文化

在介休制香作坊,实践团学习制香全过程,从精选道地药材,到严谨配比、细心研磨、耐心糅合、定型阴干,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介休匠人的虔诚与智慧。制香坊的空气中弥漫着介休独特的以中药入“香”、艾草、柏叶、沉香等天然香料混合的独特芬芳,沁人心脾。深入感受介休供养神灵、修身养性的传统,探寻祭祀文化与制香技艺的相通之处,是精神信仰与自然馈赠的和谐交融,是介休匠人沟通人神、净化自我的古老智慧。

三、介休陶瓷作坊体验制陶工艺

走进介休博物馆陶瓷展厅与陶瓷制造作坊,非遗传承人刘英杰先生为实践团成员介绍展柜中一件件釉色温润、造型古朴的祭器。在他的详细讲解中,我们感知到了瓷器作为祭祀盛放贡品的专用器皿,承载祭祀文化,是祭祀文化与瓷器的深厚联结。

四、后土庙中觅琉璃匠心与虔敬

步入后土庙,瞬间被一片流光溢彩所震撼。殿宇楼阁上,黄、绿、蓝、褐各色琉璃构件在阳光下璀璨生辉,鸱吻昂首,脊兽灵动,繁复的雕饰演绎着古老的神话与祥瑞。这里的每一片琉璃瓦当、每一尊琉璃脊饰,都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对大地之母的至高礼赞。庙内深沉的土地崇拜信仰氛围浓厚,香火缭绕间,那份对滋养万物、承载生息的后土之神的虔诚敬畏,穿越时空,直抵心间。实践团成员在此,不仅领略了建筑奇观,更深切感受到华夏先民视土地为安身立命之本、生命繁衍之源的朴素而深沉的情感,这方神圣空间,正是连接人地关系、凝聚乡土情怀的永恒精神坐标。

此次实践,介休文化记忆令成员难忘,更深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在后土庙,那恢宏精美的琉璃建筑艺术和深沉的土地崇拜信仰,让成员们领略了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与先民对自然的虔诚敬畏;在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文物如同一部无声的史诗,诉说着介休乃至三晋大地的辉煌过往。同时,团队成员们坚持以行践学,在介休文化天地里,感悟传统魅力。

在实践完成后,我们从团队中来自中北大学软件学院的赵舒璇同学的实践日志中了解到,在介休的十天,从绵山石刻到古窑瓷纹,从制香老匠的掌心温度到博物馆里的历史回响,我懂得了,文化的传承,是要让千年的忠孝故事在当代青年的步履中继续生长。同时,来自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李青霞同学也在实践之后的采访中谈到,大学生的成长从不止于课堂,当指尖触碰到绵山石刻的斑驳纹路,当耳畔响起老匠人对制香技艺的坚守,才真正懂得,走出校园丈量大地的厚度,在文化传承中锤炼担当,是青年成长最生动的注脚。

那些在绵山感受到的忠孝气节、在制香作坊闻到的千年馨香、在陶瓷作坊触摸到的温润泥土,以及在非遗传承人身上看到的坚守与热爱,都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激励着他们青年一代自觉成为文脉的守护者与薪火的传递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柴小丫 李青霞 赵舒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