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水润乡柿满枝 盂县梁家寨乡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山西科技报阳泉讯(侯昊、李淑婧)当滹沱河挣脱太行山的怀抱,在晋冀交界的山谷间蜿蜒铺开碧色绸带时,便孕育出了盂县最北端的这片沃土——梁家寨乡。作为阳泉市最北部的乡镇,梁家寨乡东靠平山、北连五台,身处藏山、五台山等景区中线,滹沱河穿境而过,在层层群山的环抱间,勾勒出梁家寨乡得天独厚的发展底色。当第一缕晨光掠过椿树底村的柿子树梢,洒在彭真渠记忆馆的青石板上,梁家寨乡的振兴故事,便在这山与水的交响中徐徐展开。

一柿兴乡,农文旅融合点亮乡村特色品牌
椿树底“柿柿如意”产业园里千株柿树果实饱满,橙红色的柿子如灯笼般挂满枝头,与远处太行山脉的层林尽染相映成趣。柿子产业的深度开发让“柿子村”的品牌愈发响亮。推出北乡古法手工柿饼等产品,形成“种、产、销、游”一体化路径。依托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交通优势,乡党委政府将古村资源与牛道岭阻击战遗址、骆驼道古村、朱德任弼时路居地等红色串联,打造自然景观、红色记忆、农家乐园等四大旅游板块,而恢复的原始水磨石磨建成“水磨人家”,更成为游客体验乡土风情的必到打卡点。椿树底的实践正是梁家寨乡文旅融合的缩影。“今年以来,椿树底村努力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柿柿如意”种植产业进一步提升了柿子的附加产值!”村党支部书记梁成印感慨道。

椿树底村党支部书记梁成印








村后的山坡上,黑山羊在林间觅食,这一依托上级支持发展的黑山羊养殖,以生态养殖为主,稳定带动增收。村里还打破传统小农模式,对洞子湾、沙崖、胡子地等区域的12.8亩梯田进行系统修整,因地制宜种植连翘2亩、地肤草4.3亩,以及小杂粮、蔬菜等经济作物6.5亩。村口山坡上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102.4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年收益约6万元,让清洁能源真正赋能民生改善。
这个依托“文旅+养殖+种植+光伏”四位一体产业格局的小山村,正以农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一渠承古,红色根脉激活发展新动能
在彭真渠记忆馆展馆内,泛黄的史料与修渠模型无声诉说着一段峥嵘岁月:作为梁家寨乡境内的重要水利工程,1941年,晋察冀边区政府在清代三义渠基础上扩建此渠,经彭真同志批准拨付3万斤小米支持建设,历时五年竣工。渠成后,滹沱河北岸农田灌溉面积从300亩跃升至1200余亩,不仅有力支援了抗战时期的农业生产、改善了群众生活,更成为军民一心、艰苦奋斗的象征,见证着党与人民的深厚情谊。

彭真渠管委会主任梁顺和




彭真渠记忆馆与石家塔红色教育基地成为太行山下的“红色课堂”,全年接待学习团队超50批次、2100余人次。梁家寨乡党委书记韩利民表示,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在红色资源运用方面持续发力,着力加强红色资源的传承守护,彭真渠记忆馆成为红色研学“热门打卡地”。
一路赋能,项目引擎托举振兴大格局
梁家寨乡依托青山绿水资源,在滹沱河沿线和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风光,增加公路沿线停车点、观景台、驿站、露营地、充电桩等基础服务设施,打造最美太行山自驾旅游线,串联沿线大汖古村、石家塔、椿树底、骆驼道、酸枣铺等重点村落,打造成为最美滹沱河自然生态景观廊道和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景观线。





同时,G338改线工程、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项目、龙华口调水工程、太行古村保护性开发样板项目、鑫卓益7千瓦风电项目、忻州北500千伏高压输电项目、防火通道项目等省市重点工程有序推进。

梁家寨乡党委书记韩利民
韩利民表示,今年以来,在项目建设上,梁家寨乡农副产品加工中心、独自口康养种植基地有序推进,椿树底“柿柿如意”产业园的建成,进一步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站在彭真渠畔远眺,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蜿蜒山间,风电叶片在蓝天转动,柿林深处游客欢笑。“下一步我们将以‘十五五’规划为引领,壮大现代农业、新能源、文旅康养体系,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织密民生保障网络,筑牢安全防线,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乡党委书记的话语中,透着对未来的笃定。渠水悠悠,柿香阵阵,梁家寨乡正以实干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