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六条”新政引爆人才引力 大同聚力打造“近悦远来”新高地
——大同市召开“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市委组织部专场)新闻发布会
山西科技报新闻网大同讯 9月29日,大同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大同市人才工作推进情况与成果,并回答媒体提问。
“十四五”期间,大同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锚定能源之城、算力之城、文化之城建设目标,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制度落实“双十六条”人才政策为总牵引,系统谋划、多措并举、持续发力,推动全市人才工作格局一新、机制一新、面貌一新,为大同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人才动能。
坚持党的领导,重塑人才工作新格局
大同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强化顶层设计,市委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人才工作,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实施“领导干部包联省校合作项目”“党政正职访名校”等行动,以上率下招才引智;强化考核督导,压实各县区、各部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合力;强化改革突破,向大同经开区放权赋能,支持其探索灵活引才机制。试点“编制周转池”制度,为市属高校调剂编制58个,破解“无编引才”困境。深化国企改革,选聘外部董事入驻市管企业,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
强化政策供给,构建人才引育新体系
以政策创新为突破口,大同市于2023年推出体系完备、支持精准的“双十六条”人才新政,并配套出台22个实施细则及多个专项政策,围绕“引、育、用、留”全链条,涵盖购房补贴、租房补贴、柔性引才奖励、高精尖科创扶持等突破性条款。同时集中补发了历史遗留的3344.9万元未兑现补贴,积累良好的口碑和信誉,极大地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和人才来同发展的信心。
拓宽引才渠道,实现人才集聚新突破
面对引才难题,大同在高端人才引进上组建“博士招聘小分队”,精准对接全国知名高校。与65所重点高校建立稳定合作,推动山西大学大同校区等重大项目落地。2021年以来,该市共全职引进博士研究生305人,2023年“双十六条”人才新政实施后,全职引进博士数量较之前增长8.89倍。在柔性引才方面,通过“一人一策”“一事一议”机制,成功引进范先群院士眼科团队、王辰院士呼吸病团队在内的千余名高层次人才,助力重点学科建设。此外,该市还创新打造“大同人才周”“美食进高校”等品牌活动,巧妙运用“文旅+引才”模式,在著名景区宣传政策,有效提升了城市吸引力和知名度。
精准分类培育,激发人才队伍新效能
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构建分层分类培养体系。大力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建设大同工匠学院实训基地,开设大数据、无人机等定向培训4.2万人次。打造国家级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8个,新评选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行“导师制+项目制”培养模式,选派骨干进修,推动人才向基层流动。注重人才综合素养提升,通过举办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等形式,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能力建设。
优化服务生态,打造近悦远来新环境
大同市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发展生态。构建“租购补”一体化安居保障体系,市县储备人才公寓超3400套,并推出优惠“团购房”和“青年人才驿站”。升级“凤凰英才卡”服务,提供医疗、出行、文旅等12项专属权益,在多个场所设立服务“绿色通道”。同时,该市积极探索“数字赋能”,开发“大同凤凰人才在线服务平台”小程序,建设多个人才数据库,目前已收录各类人才信息数千条,为精准引才用才提供有力支撑。
大同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郑天杰表示,未来大同市将继续坚定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更开放的格局、更务实的举措、更优越的环境,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为我市“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乔晓慧)
编辑:王秋英
审核:闫锁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