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城到世界 大同文旅的五年跃升
大同市召开“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文化和旅游局专场)
山西科技报新闻网大同讯 10 月 28 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系统介绍 “十四五” 以来全市文旅行业发展成就,并回答媒体提问。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大同市文旅局锚定“文化之城” 与 “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发展目标,实现文旅市场态势“旺”,文旅业态产品“新”,文旅服务质量“优”,文旅品牌形象“靓”的显著特点,已成为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
“十四五”期间,大同市高规格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创新建立了12345热线涉旅投诉快接快处快返工作机制等9大工作机制,形成假日调度、重点场馆景区延时开放等23项宠客暖心举措。云冈、恒山、古城、长城、平型关“4+1”龙头景区“聚人气、引流量”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以云冈石窟为例,单日接待量连刷历史峰值,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单日接待量突破7.1万人次。大同古城正在成为我市“留客”新引擎,古城一站式服务,成为年轻游客首选打卡目的地。依托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建设打造了李二口、守口堡、得胜堡、摩天岭、于家寨、神溪湿地、涧西、车河、花塔等一批重点乡村旅游村,配套了停车场、观景台、驿站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形成龙头景区带动、乡村集聚发力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圆满完成了“十四五”各项工作任务。

旅游市场火爆出圈,热点门户城市地位日益凸显。2022年至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量从3187.62万人次增长至6229.89万人次,旅游收入从152.57亿元飙升至613.46亿元,其中2023年、2024年旅游收入同比增幅分别高达104.02%、97.08%。2024年,大同以占全省约13.51%的游客接待量、12.03%的旅游收入,在全省旅游格局中占据重要分量;多次跻身小长假、黄金周全国旅游热点城市榜单。
核心景区品质提升,文化呈现关键阵地作用突出。以云冈、恒山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类核心景区备受追捧。云冈景区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302.76万人次,同比增长479.89%,实现门票收入20420.12万元,同比增长614.6%;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444.01万人次,同比增长46.65%;实现门票收入33263.57万元,同比增长62.9%;2025年1-9月累计接待游客445.5万人次,同比增长22.05%;实现门票收入33091.93万元,同比增长21.37%。 恒山景区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278.57万人次,同比增长332.7%;实现门票收入7886.87万元,同比增长317.99%;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363.37万人次,同比增长30.44%;实现门票收入10575.1万元,同比增长34.08%;2025年1-9月累计接待游客376.46万人次(入境游客26111人次),同比增长25.98%;实现门票收入10786.83万元,同比增长30.83%。两大景区接待量占大同重点监测景区总接待量的比重保持在40%以上,凸显文化类核心资源的引领力作用,充分印证了“文化之城”建设的无限前景。
古城业态丰富新颖,成为大同市留客新引擎。为使大同古城“火起来”,大同市文旅局组织了“古都灯会”、“春节文化庙会”、代王府“天下大同”演艺、“古城也很潮”文艺演出、“关帝庙唱大戏”等一批精品文旅活动,聚拢人气、点燃烟火气。从2024年的数据来看,来同游客平均停留时间由原来的1.6天增长至2.6天,外地游客占比超过2/3。“回头客”占比达到一半以上。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大同古城区域日接待游客量约30万左右。
文旅融合,催生新业态新产品;守正创新,新剧目全面繁荣。“十四五”期间,大同市文旅局新培育文化体育娱乐业规上企业8家,总量达到13家;新培育A级景区27家,总量达到37家;新培育省级旅游度假区5家,总量达到6家。全市新增旅行社93家,总量达到162家;新增执业导游538人,总数达到852人。培育形成了“文旅+”(“研学+”、“冰雪+”、“康养+”、“演艺+”等)多元业态发展新格局。与此同时,大同市文旅局以本市“英模人物、感人事迹”为题材,创排了《热土》、《忘忧草》、《八九雁来》等一大批现实题材优秀剧目。在深挖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创排了大型舞蹈诗剧《天下大同》、歌舞剧《北魏长歌》、晋剧新编历史剧《魏碑往事》等一大批历史题材剧目,其中,《北魏长歌》、《天下大同》荣获山西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魏碑往事》获得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新编晋剧历史剧《成败萧何》入选文旅部“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优秀案例。
公共服务设施齐备,文旅便民利民惠民举措不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10个县级图书馆、10个县级文化馆,12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构建起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同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综合达标率为76.59%,市级达标率为82.50%。十四五期间,共培育打造乡村群众文艺队伍1201支,乡土文化能人艺人848名,乡村文化带头人1562名,累计开展活动8万余场,惠及群众150万人次。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9个。累计为长城一号旅游公路配套建设驿站22个,观景台28个。新建及改扩建旅游厕所100余座,其中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厕所获2024年全国规划设计类“坚持以人为本,打造街区绿色运营厕所样板”荣誉称号。
非遗保护传承有力,文化遗产创新利用出圈出彩。大同市文旅局新培育非遗项目110项(其中:省级13项,市级97项),非遗传承人85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7人,市级传承人67人),累计获评国家一级演员6名、三晋英才16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4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74名、大同工匠13名。打造非遗工坊17个,非遗传承所11个,非遗项目产品化率达到65%以上。刘老醯儿陈醋、大同刀削面、浑源凉粉、大同结艺等20多种非遗产品纳入旅游消费场所,“佛小伴”、“醋可乐”、“木兰雪糕”等300余种大同好礼文创产品购销两旺,有效地推动了文旅、文博、文创、文艺的联动发展。
文旅品牌深入人心,文化活动文旅推介精彩纷呈。“十四五”期间,大同市文旅局先后承办了“‘云动天下 潮起大同’2023年山西省第九次旅游发展大会”、“2023年全国广场舞展演大同片区广场舞嘉年华之夜”、“2025山西省非遗面食大会”等国家级、省级重大文旅品牌活动;举办了“‘大同年 大不同’春节系列文化活动”、“云冈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古都灯会”等在地文旅品牌活动;创新打造了“文旅星推官”、“文旅短视频创作者联盟”两支线上宣推队伍,开展了“游历文化大同 乐享清凉夏都”、“大同度假 清凉一夏”等主题宣传活动。同时,与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会员城市交流合作更加紧密,大同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广播电视发展有力,微短剧产业发展起步良好。大同市文旅局聚焦主题主线,圆满完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等重大时段、重要活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安全播出保障任务,市文旅局多次荣获全国、全省广电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全市新建1个市级和云冈区、浑源县、左云县3个县级应急广播平台累计发布疫情防控、防火护林、防汛抗旱、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预警信息、政策法规和防范知识2000余条。推动设立省广电局微短剧预审中心,出台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吸引大批影视企业落户入驻大同。2024年以来,累计拍摄各类电视剧、电影、微短剧15部。(王秋英)
编辑:乔晓慧
李三虎
审核:闫锁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