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六领域 大同市发改委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山西科技报新闻网大同讯 9月10日,大同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大同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出席介绍大同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十四五”时期,大同市以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为统领,围绕“能源之城”“算力之城”“文化之城”建设,聚焦科技(现代制造业)、能源、文旅、特优农业四大赛道,扎实推进转型“四步走”,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持续向好。
大同市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三五”末的1378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802.5亿元,年均增长4.6%。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长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4.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6%。截至2024年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7:33.9:59.5,在产业转型、文旅产业、乡村振兴、改革开放、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在产业转型方面,大同市积极推动大同经济由“一煤独大”向“多业支撑”转变,初步形成能源、数字经济、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新材料、通用航空等十大产业集群。绿色能源产业持续壮大,目前全市电力总装机达到1839.65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56%。数字经济积厚成势,全市累计投运服务器73.6万台,年用电量突破43亿度、营收完成46.7亿元。成功获批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城市算力分指数位居全国第三。
在文旅产业上,2024年大同市接待游客6229.8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13.46亿元。全市6家重点监测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718.7万人次,同比增长107.8%;实现门票收入64304.89万元,同比增长35.3%。来同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为2.6天,外地游客占比超过2/3,开发文创产品达300余种。
据介绍,大同成功入列全国25个重点旅游城市,目前该市A级景区总数达37家;长城一号旅游公路(1250公里)全面建成通车;古城内先后建设了一批主题博物馆及品牌酒店,推出《天下大同》等实景演艺,成功举办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云冈文化旅游节等系列品牌活动,培育形成民俗文化游、体育赛事游、乡村露营游、摄影艺术游等新兴业态;北方影视文化产业园、大同海洋科技公园、北魏文化园等文旅项目建设全面提速,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文化IP和网红打卡地,开源一号文化创意产业园荣获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称号,围绕石窟古建、边塞长城、地质地理、乡村休闲、乐享假日五大主题,设计推出15条精品旅游观光线路。
在乡村振兴方面,大同市积极推广发展膜下滴灌种植,2024年粮食生产达130.8万吨,实现“十五连丰”;全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13.6万亩,天镇县入选2023年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现有规模养殖场有821个,规模化养殖水平达到67%;水产品年产量超3000吨;发展林下经济72.6万亩,黄花种植面积稳定在26万亩左右,开发出6大系列130余种黄花产品,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40亿元;黄芪种植面积达37万亩,年采收量达1万吨,全产业链年产值达8.5亿元,培育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333家。累计危房改造212929套,新改建农村公路2334公里。截至2024年底,该市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8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总数225家,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数量达到15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三五”末的11610元增加至16328元,年均增长10.2%,人均消费支出由“十三五”末的8926元增加至13872元,年均增长13.9%。
在改革开放领域,大同市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开发区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动扩大开放,大同云冈国际机场航空口岸开放运营,集大原高铁正式通车,国际陆港、北肉平台、跨境电商园区等平台功能持续完善,“大同-莫斯科”中欧班列顺利发行,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加快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
大同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截至目前,“晋创谷·大同”实现实体化运营,已入驻企业、科研团队96家,其中挂牌后入驻60家,核心区厂房使用率40%;共有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5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39家,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
此外,该市还大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煤炭清洁燃烧试验平台、国药集团威奇达药业技术中心等行业和企业级科创平台顺利启动并投入运行。国内首条高速飞车全尺寸试验线一期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天镇地热无干扰取热供暖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华阳新材料项目填补国内高端碳纤维技术空白,中国中车研发的我国首个电气化公路及矿山运输系统示范项目在大同市落成发布。出台的“双十六条”人才引进政策及若干措施,为该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大同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始终保持在300天以上,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优良天数比例排名山西省第一,成为山西省唯一一个连续五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其积极构建的“三横四纵、五库连通”市域现代水网体系,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市级水网先导区;此外,该市还深入推进国土“三化”行动,持续加快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不断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在社会事业领域,大同市重点拓展农业、文旅、数字、手工业四大“就业池”,累计带动就业超过30万人;“十四五”期间,该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6.2%,位列全省前列,职业教育纵深发展;高位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市110家医院实施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实际付费;扎实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积极打造“大同助老”服务品牌;持续完善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低保和困难家庭保障扶持措施。
会上,发言人还就“十四五”期间,大同市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所取得的成效、粮食工作的新进展及信用便民惠企企业信用修复方面的主要成效回答媒体提问。(乔晓慧)
编辑:王秋英
审核:闫锁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