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平城区 以实践促成长 校园劳作见成效
山西科技报新闻网大同讯 大同市平城区教育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把劳动教育摆在立德树人和全面育人的重要位置,紧紧围绕“课程建设有体系、实践活动有平台、师资队伍有保障、评价机制有标准”的工作思路,扎实推动劳动教育进课程、进课堂、进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平城区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平城区各中小学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方案,确保劳动教育每周至少有1 课时,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家政服务、烹饪、清洁整理等多个方面,兼顾生活技能与服务意识培养。同时,不少学校还打造出校本特色课程,如平城区第四十七小学校开发“生活自理小能手” 课程,累计参与822人次,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合格率从79% 提升到 93%。平城区第十四小学校知行分校则开设 “创意手工坊” “校园园艺师”等课程,覆盖学生700余人,有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与动手能力。此外,部分学校探索“劳动 + 学科” 融合路径,实现知识学习和劳动技能的同步提高。
在实践平台拓展上,平城区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成果突出,累计利用200 多平方米闲置土地打造 “校园农场” “绿色菜园”等平台,平城区第四十七校“开心农场” 的 “班级责任田” 制度,已有 2475 人次参与。校外劳动实践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全区建成 9 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涵盖农场、牧场、科技馆、社区服务中心等多类场所,本学年共开展63 次劳动教育活动,34906 人次学生参与其中。另外,志愿服务活动也扎实推进,各校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区环境整治、交通劝导、敬老助残等公益劳动,累计超5000 人次学生参与社区环境整治等公益劳动,形成了“学校主导、社会支持、学生主体”良好格局。
师资队伍建设层面,平城区现有1600 余名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当地教育局通过多种举措补足教师缺口,且常态化开展教师培训,全年累计组织150 余次教研活动,培训 1567 人次。同时,部分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农技专家、手工艺人进校园社会力量入校授课,开设剪纸、刺绣、木工、陶艺等特色课程,累计惠及学生4700余人次。劳动教育的文化性、专业性得到显著增强。
对于劳动教育的评价,多数学校构建起综合评价体系,涵盖劳动知识、技能掌握等多个方面,并推行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方式。部分学校还推广《学生劳动教育手册》,对学生课堂表现、校内外实践、家庭劳动全过程记录,既为教师考核提供依据,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目前,平城区劳动教育已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在生活自理、家务劳动、农耕实践、手工制作等方面的能力普遍提升,动手操作更加熟练,生活自理更加自信。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有效促进了学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养成,推动了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校园劳动氛围愈发浓厚,家校社协同效应也明显增强,通过家长学校、社会资源引入和社区协同,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格局,为劳动教育长效机制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下一步,大同市平城区教育局将继续巩固成果,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拓展实践渠道,完善制度体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平城经验”。(李 岩)
编辑:王秋英
李三虎
审核:闫锁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