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算力为墨绘就千行百业发展新图景
数字化让古老的石窟文化以更鲜活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智慧文旅监管服务平台让来大同游客游玩更便捷,大数据服务为企业提供数以万计的优质就业岗位,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让城市服务更高效……今夏的云中大地,算力产业的浪潮奔涌不息,处处激荡着数字时代的磅礴活力。从轰鸣的工厂车间到广袤的田间阡陌,从巍峨的名胜古迹到市井烟火深处,算力的触角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悄然浸润这座城市的每一寸肌理,为千行百业注入充沛的智慧源泉。
在数字浪潮奔涌的今天,算力已成为驱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超级引擎”。近年来,大同市紧扣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和适度多元发展目标,持续加强算力体系建设,携手晋云集团、云冈研究院等企业,在文旅、能源、医疗、交通等领域深耕细作,全力打造高质量“数据粮仓”,加快推动算力赋能“四大赛道”、城市治理和民生保障,为各行各业发展催生新动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如今,随着算力产业在大同加快嵌入和生长,这座有着2000余年建城史的城市,正上演着古老底蕴与数字未来的奇妙碰撞……
在算力的“涡轮增压”下,“四大赛道”疾驰向前,一个彰显大同特点、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蓝图正渐次舒展:
——“制造”变“智造”,动能焕新。科技创新引领,实体经济筑基,传统制造企业踏上数字化转型星辰大海。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通过系统推进数字化工厂升级,生产运营效率全面提升、业务流程深度优化,技术创新能力、客户服务体验显著增强。大同市巴什卡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加速推进智能工厂建设,采用数字孪生技术,进一步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生产效率和设备安全性。“项目共分为五级,目前已经推进到了第二规范级,采用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手段对核心装备和业务等进行改造和规范,预计2027年全面完成‘智变’。”该公司副总经理、智能工厂负责人马明仁豪情满怀。
——“煤海”跃“智海”,安全高效。大同市与山西晋云互联科技公司联动,采集煤矿场景图片147.33万张,数据样本11.01万个,汇聚形成相关数据集248个,赋能智能化升级、筑牢安全生产之盾。中煤大同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一采两掘”工作面均实现智能化生产,信息基础设施、地质保障系统、掘进系统等九大系统已完成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了从“人海战术”到“智慧开采”的跨越,真正做到了“减人不减产,增效更安全”。
——“会种”变“慧”种,“数”说丰收。“北斗+智慧农业”按下玉米丰产“快进键”。利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并配套智慧农业技术,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推进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带动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去年9月,“北斗+智慧农业”支撑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试点亩产达2481斤,较前年提升333斤,增幅达15.5%,数字科技奏响了五谷丰登的动人乐章。
——“文旅”变“智旅”,体验升级。智慧文旅监管服务平台“参谋部”上线并升级。通过融合政务数据和企业数据,构建算法模型,实现精准监测和智能预警。大同市区、古城全域、北岳恒山、云冈石窟4大区域以及景区、停车场、酒店、场站、餐饮5大维度,客流、车流、票务、交通方式、入住人数、就餐排队等类别的50+指标尽在掌握中。景区人流过大?停车位告急?酒店价格异常?它都能提前预警,让游客玩得更从容、更舒心。
如果说算力赋能产业是看得见的“硬实力”,那么它在城市治理和民生领域的“软着陆”,则悄然“酿甜”了大同人的日常生活。
柳港园社区,网格员指尖轻点,综合网格系统“一张网”即时呈现居民信息;云冈石窟景区工作人员通过智慧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及时分析数据、调整票务策略,合理调控景区游客流量……这些鲜活场景,正是大同市以澎湃算力重塑城市治理肌理、提升群众幸福感的温暖注脚。
近年来,大同市不断深化智慧城市建设,大力推进智慧城市“五网融合”,逐步推动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民生服务一网通享、数据服务一网共享、城市状态一网感知、产业发展一网通智。在推动数据赋能城市治理方面,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建设城市数字底座,通过数据汇聚、标注、清洗、治理,形成数据表1532张,归集数据50多亿条,赋能综治、文旅、养老、政务、城管、交通等多个领域。不久前,更是推动DeepSeek本地化部署,上线AI公务员DeepTong,在公共资源交易、市民热线服务、不动产交易、精准招商引资等方面融入大模型应用,政府服务效能大大提升。
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大同的“数字魔法”吸引了全国目光。市数据局申报的《大同市依托数据有效开放共享实现数据呼叫(标注)企业服务对象精准识别》案例成功入选“2024数字政府管理创新类”优秀案例。“我们通过搭建一体化信息化服务平台,首次成功对接省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有效关联企业养老保险系统,并采用智能化信息比对技术,通过系统自动核验申请专项扶持资金的企业为员工缴纳社保情况,避免了人为因素可能导致资金发放错误问题,确保了政策执行公正性和准确性。”市数据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当算力如同水、电、气、暖般融入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成为不可或缺的“智慧基础设施”,发展的温度便能细腻熨帖地抵达每一位市民的心田。
在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生产线通过智能化升级,实现了关键工序的全面自动化覆盖;在中煤大同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调度室,“综采系统”“巷道监测”“变电所”“掘进系统”“报警系统”等功能板块构成矿井全时域图景,500米井下的生产状况和设备运行状态一览无余;在大同古城,“天下大同”微信小程序化身“贴身导游”,引导北京来的张女士一家火速锁定停车位……这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数字碎片”,正拼接出一幅算力赋能城市发展的新图景。(记者 郑苗苗)
编辑:王秋英
李三虎
审核:闫锁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