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影棚+AI实验室,科技带来新体验

时间:2025-08-20 09:56    来源:山西晚报

站在一块巨大的弧形屏幕前,转动摄像机,脚下仿佛踏上了晋祠古老的鱼沼飞梁,抬头便是悬空寺惊险的凌空飞檐。在山西影视集团打造的沉浸式虚拟拍摄影棚里,观众只需几分钟,就能“穿越”时空,置身于山西地标古建之中,并即时生成一段属于自己的“穿梭千年”短视频。这一全新体验,即将在8月21日开幕的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山西文博会)上亮相。

  本届文博会上,山西影视集团不仅带来了沉浸式虚拟影棚,还将重点推介其“生成式AI影视制作实验室”——专业化微短剧生产平台。
  山西影视集团“虚拟拍摄影棚+AI实验室”双擎驱动,将生动展示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
  虚拟影棚:带你“瞬移”山西地标
  “让每一位步入其中的人,都能开启一场别样的光影之旅!”山西影视集团经营研发部负责人介绍。
  在“科技赋能影视,光影呈现三晋”的主题下,山西影视集团文博会展区的沉浸式虚拟拍摄影棚,依托先进的VP(虚拟制片)电影制作技术,通过90平方米弧形LED巨幕、动态追踪系统与实时渲染引擎,构建出可交互的山西风光虚拟体验空间。
  当摄像机移动,虚拟场景的视角实时变化,参观者立于虚拟影棚,身影便与晋祠鱼沼飞梁的潺潺流水、悬空寺的凌空飞檐“无缝”融合。展区负责人解释道:“传统绿幕需要后期抠像补光,而VP虚拟影棚可以实现实时融合,带来沉浸式体验。”这不仅大大提升了拍摄效率,还节省了成本——省去大量实景搭建、转场和后期特效时间,避开天气地理限制,虚拟场景道具可重复利用,成本降低50%以上。导演能即时看到效果进行调整,航拍、穿越、车戏、玻璃反光等高难度镜头也迎刃而解。
  “以前用绿幕,演员对着空气演,现在把观众直接‘扔’进故事里,环境真实,入戏更快。”展区负责人说,VP虚拟影棚真正实现了“所见即所得”。
  山西影视集团搭建此影棚,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深度挖掘山西古建文旅IP资源。利用精细的数字建模技术,以山西古建为主体构建数字资产,力求精准还原其风雨斑驳的历史痕迹。这些珍贵的数字资产,构成了后续影视创作的“文化基因库”。
  AI实验室:微短剧“智造”新引擎
  如果说虚拟影棚带来的是“此刻震撼”,那么“生成式AI影视制作实验室”则展示了山西影视集团面向未来的“系统能力”。
  作为山西首个专业化微短剧生产平台,“AI实验室”旨在构建“孵化+制作+分发”全链条,集成AI剧本评估、LED虚拟拍摄、大数据分发等模块,打造“创作构思、数字拍摄、智能剪辑、多端分发”全流程数字化生态链。山西影视集团经营研发部负责人表示,目标是“推动影视生产从传统模式向‘科技+文化’模式转型升级,力争成为我省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影视制作领域应用的探路者和先行者。”
  接下来,“AI实验室”将积极整合资源,联动太原理工大、山西大学的科技人才,传媒学院的专业创作人才以及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和演艺集团的表演人才,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支撑体系。
  AI虚拟技术的另一大应用,是对山西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古建非遗等进行电子采集保存,形成可重复利用的虚拟数字资产。“未来拍雁北古堡不再需要大队人马奔赴朔州,一块硬盘就能把应县木塔‘搬’进片场了。”山西影视集团经营研发部负责人举例说。这极大提高了微短剧生产效率,解决了传统拍摄痛点,解放后期成本,回归创作本身,大幅压缩制作时间,为精品微短剧的快速产出提供保障。“这不仅是集团未来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更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与传承。”经营研发部负责人强调。
  生成式AI影视制作实验室积极响应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及“微短剧赋能百业千行”的部署,以“科技+文化”融合思维重塑影视生产逻辑。实验室专注于精品微短剧的打磨,着力在思想深度、艺术表达与制作水准上实现跃升。未来,山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通过AI技术转化为轻量化、年轻化的优质微短剧产品,既为文旅传播开辟鲜活路径,也为实体经济赋能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从而筑牢山西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山西故事:从屏幕讲述到沉浸体验
  作为省属影视文化企业,山西影视集团立足山西文化资源,创作生产电影300余部、电视剧100余部、纪录片60余部。《幸福生活万年长》《于成龙》《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等作品多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情归陶然亭》《土地志》《这一年》等电影也收获“华表奖”“金鸡奖”等国内外大奖。
  从上届文博会至今,集团在影视剧创作、产业建设、社会责任三方面持续发力:电视剧《走向胜利》《太行奶娘》取得发行许可,正在积极发行中;电影《申纪兰》在全国院线上映;纪录片《河东裴氏》《百年工运在山西》陆续完成;网络电影《前途海量》在爱奇艺平台独播,并登陆台湾地区院线;电影《战地黄花》正在紧张拍摄中。产业端,集团与科技公司合作,在太原铜锣湾、长治潞州剧院合作共建两家LED电影放映厅;虚拟拍摄、AI辅助创作全面铺开,制作效率不断提升。社会效益方面,2023年以来共组织“幸福追忆”电影公益放映活动160场,农村院线点播放映电影1.38万场。
  在本届文博会展区,山西影视集团用一块弧形LED屏、一套“思考”的AI系统,将山西厚重的历史文化拆解成可体验、可计算、可再生的数字资产,也把“文化+科技”的国家战略落地为可见、可感、可传播的山西实践。

  技术是手段,故事是灵魂,产业是未来。当这些虚拟场景未来真正融入影视拍摄、古建存档、景区夜游、数字社区……山西故事将不再仅仅停留于屏幕上的讲述,而是成为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是山西文化数字化进程最生动的注脚。(记者 李霈霈)

编辑:王秋英

李三虎

审核:闫锁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