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匠心人”赵利峥——晋能控股集团2024年先进个人 上社公司机电管理部赵利峥

时间:2025-09-11 11:05    来源:山西科技报

清晨的阳光刚掠过矿区的办公楼顶,机电管理部办公室里已经传来键盘敲击声。赵利峥正对着电脑屏幕梳理当日的设备检修清单,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参数和型号,在他眼中如同熟悉的老友。这位80后机电“老兵”,从2010年踏入矿区的那天起,就与井下的机电设备结下了不解之缘。14年间,他从基层防爆管理员成长为部门负责人,用“较真”的态度对待每一颗螺丝,用创新的思维破解每一道难题,书写着属于机电人的责任与担当。

把管理做进毫厘之间

“机电设备是矿井的‘血管’,一丝一毫的疏漏都可能酿成大错。”这是赵利峥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机电管理岗位上,他练就了一身硬功夫,无论是井下千米皮带机的运行参数,还是库房里备品备件的型号数量,他都能张口就来。这份“了如指掌”的背后,是无数个深入现场的日夜。每天清晨,他总会提前半小时到岗,带着巡检记录本下井,沿着机电设备的“脉络”逐一排查。摸一摸电机外壳的温度,听一听轴承转动的声响,查一查电缆接头的密封情况。一次检修中,他发现15104工作面的液压支架管路有轻微渗漏,虽然现场人员认为不影响使用,但他坚持停机排查,最终发现是接头密封圈老化,及时避免了高压油液喷射的安全隐患。“管理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签签字,而是要走到设备跟前、蹲到工人身边。”在他的推动下,部门建立了“设备健康档案”,给每台设备贴上“身份证”,记录运行数据、检修时间和故障历史,让管理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

让老设备跑出“加速度”

在赵利峥的办公室抽屉里,放着一叠厚厚的专利证书和创新奖状,最显眼的是2023年阳泉公司科技创新二等奖的证书——“三相电源监视器”技术,这项由他牵头研发的成果,让矿井供电故障响应时间缩短了60%。“机电管理不能守着老规矩过日子,创新才是破解难题的钥匙。”他说。一次,井下采煤机频繁出现操作人员误触防护栏的情况,虽然未造成事故,但始终是安全隐患。赵利峥带着技术团队泡在工作面,连续一周跟踪采煤机运行状态,画出30多张设计草图,最终研发出“采煤机防坠人监控装置”。这套装置通过红外感应和声光报警,能在人员靠近危险区域时自动减速停机,投用后彻底消除了同类隐患。创新不仅要保安全,更要提效率。过去,井下皮带机更换输送带时,需要8名工人用撬棍、麻绳手动拖拽,既费力又耗时。赵利峥看在眼里,带领团队琢磨出“自制卷带机”。类似的“小发明”还有很多:气动挡车栏让矿车运输更安全,锚索专用车提高了支护效率,水泵集控系统实现了远程操作……这些创新让井下作业更高效。

关键时刻站得出、顶得上

一次,15115工作面回撤与15104工作面安装同步进行,这是矿井近年来最复杂的机电工程,涉及300多台套设备的拆卸、运输和安装。当时正值寒潮,井下温度低至零下5度,赵利峥就住到了值班室,连续28天守在现场。设备运输遇到瓶颈时,他带着工人在巷道里徒步勘察3公里,画出临时运输路线图;安装支架时发现液压管路不匹配,他连夜联系厂家修改参数,守在加工车间盯进度;凌晨3点遇到供电难题,他爬上2米高的配电柜,在狭小的空间里排查线路,直到天亮才解决问题。“赵部长眼睛里全是红血丝,手冻得发紫还在拧螺丝,我们看着都心疼。”参与施工的工人说。最终,两项工程比计划提前5天完成,为矿井接续赢得了宝贵时间。这样的“硬仗”,赵利峥打了一次又一次。

从防爆管理员到部门负责人,从俯身检修设备到牵头技术创新,赵利峥的14年矿井生涯,就像井下的电缆一样,默默延伸、始终在线。如今,这位80后机电“匠心”仍在创新的路上步履不停,用坚守与突破,为矿井的安全高效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梁凤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