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牢保供责任 坚定绿色转型——大同市召开“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市能源局专场)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5-09-25 10:21    来源:山西科技报

山西科技报新闻网大同讯   9月23日,大同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大同市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出席介绍“十四五”时期大同市能源产业转型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就,并回答媒体提问。

能源保供坚实可靠,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十四五”以来,大同市充分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原煤年产量持续稳定在1.5亿吨以上,前四年累计生产原煤6.4亿吨,以长协价保供电煤4.3亿吨,占全省保供煤总量的17%。电力供应体系不断优化,“十四五”前四年全口径发电量累计达到2207.4亿度,其中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601.3亿度,绿电比重显著提高;外送电量1530.1亿度,输送京津冀地区431.6亿度。2024年用电量43亿度,预计今年将突破60亿度。电网建设加快推进,大怀线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建成后,大同将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绿色能源供应基地。

绿色转型深入推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大同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煤炭产业融合,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已建成智能化煤矿14座,先进产能占比稳定在85%以上,较“十三五”末提升15个百分点。积极推广绿色开采工艺,7座煤矿实施小煤柱无煤柱开采,可增采煤量550万吨,有效提升资源回收率,实现煤炭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煤电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完成9家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实施“三改联动”机组容量1459万千瓦。积极推进大容量、高参数煤电项目,国电湖东、晋控同热三期两个2×100万千瓦“上大压小”项目稳步推进,晋控塔山三期2×100万千瓦煤电项目已获得核准。新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2022年底新能源装机占比突破50%,目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038.72万千瓦,占比56.46%,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建成后,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区输送绿电100亿度左右。

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产业链条日趋完善

大同市推动煤炭由燃料向高端材料转型,煤制活性炭产能占全国三分之一,以左云鹊盛活性炭为龙头,正在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煤基活性炭生产基地。强化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构建“煤炭-洗选-建材(化工)”循环产业链,正在建设的云冈区千万吨煤矸石综合利用基地项目将煤矸石转化为高岭土、陶粒制品等21类高附加值产品,打造全国首例千万吨级煤矸石综合处置与绿色建材开发示范工程。同时,大同还聚焦新能源补链强链延链,积极布局上下游产业,引进阳光电源、宁德时代、海博思创等头部企业,构建完整产业生态。多元储能加快发展,国网时代、中鑫电联项目填补全省空白,浑源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稳步推进。算电协同效应显现,依托清洁能源优势推动算力产业发展,该市能源与数字融合形成新优势,算力分指数位居全国前三。

能源惠民成效突出,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大同市扎实推进乡村风电光伏建设,大力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扶贫光伏和农村屋顶光伏规模持续扩大,获批驭风行动风电项目16个总装机规模65.15万千瓦,扶贫光伏装机规模34.5万千瓦,1.3万户农村屋顶光伏50万千瓦。农村电网改造不断深化,“十四五”以来累计投资40亿元,实施农网工程1500多项,重点优化网架结构,提升供电能力和质量,户均配变容量由2020年1.97千伏安提高至2.8千伏安,有效支撑煤改电和分布式能源接入,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电网保障。“获得电力”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深入推行“三零三省”服务,低压免费办电扩展至160千瓦及以下用户,全力打造现代化用电营商环境,“十四五”以来累计减免用户办电费用近6000万元。清洁取暖“煤改电”惠及28万余户,年节约标煤超65万吨。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日益完善,全市运营充电站649座、充电桩5461台,中心城区覆盖率超过50%,2023年实现公共充电桩县区、乡镇全覆盖。电动重卡充换电体系加快构建,预计2025年底建成充换电站35座,基本满足全市电动重卡需求,初步实现重点运力场景和交通节点全覆盖。

大同市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志清表示,“十五五”期间该局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全力将大同建设成为国家级综合能源基地和京津冀绿色能源供应基地。

会上,该局相关负责人还就大同市增强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所做的工作;加快新能源集聚发展,促进绿电消纳方面的具体情况;持续推进“煤改电”改造,提升能源惠民利民水平所取得的成效回答记者提问。(乔晓慧)

编辑:王秋英

审核:闫锁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