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平城区:经济总量全市第一 文旅民生齐头并进
——大同市召开“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平城区专场)新闻发布会
山西科技报新闻网大同讯 10月11日,大同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平城区相关负责人出席介绍“十四五”以来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产业升级动能增强
平城区地区生产总值稳步攀升,总量长年位居全市第二,2025年上半年位居全市第一,总计2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均长年位居全市第一。在产业结构优化上,2024年平城区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三次产业比例为0.45:12.26:87.29,向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绿色化转型。
其中,小南头街道玉米“吨粮田”创建项目,打造千亩以上连片的“北斗+智慧农业”支撑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试点,试点面积1180亩,平均亩产2481斤,提升333斤,增幅达到15.5%,农业从“经验种植”迈向“精准导航”,实现智能化高效升级。该项目获评农业农村部“2024全国智慧农业典型案例”,入选国家数字乡村创新大赛观摩点和省级试验基地。二产工业从“资源闲置”迈向“链式协同”,创新与转型步伐加快,三产服务业从“零散分布”迈向“集聚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文旅融合绽放新彩 古城魅力全面提升
五年来,平城区深入挖掘平城文化内涵,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旅融合新业态。2021年至2025年国庆,该区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1826.96万人次,门票收入7.98亿元。代王府、小石子景区、北魏印象嘉年华景区、阳和坡知青文化景区等4家景区成功晋级3A景区,景区品质不断提升。
通过积极探索“文旅+”多元化发展,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文旅生态圈,由旅游目的地向休闲目的地、度假目的地成功转变,逐渐形成本地人到小石子等周边景区、外地人到古城的内外旅游互补格局。此外,围绕古城保护与发展,平城区通过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升级,让千年古城焕发新生机,古城夜间旅游逐渐旺盛,夜间经济发展迅猛。
民生保障坚实有力 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十四五”期间,平城区新建、改扩建学校12所,新增优质学位7000余个;对全区46所中小学、幼儿园操场、校舍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所有学校实现了百兆光纤进校园。医疗卫生方面,建立集突发卫生应急指挥、应急物资保障、疾病预防、妇幼保健以及卫生监督为一体的平城区卫生应急保障中心;打造6个标准化示范村卫生室;实施23个社区全民健身惠民工程;公共场所配置80台自动体外除颤仪器。就业服务领域,平城区创建公益性零工市场,建成区、街道、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信息架构,推出“灵工邦”移动端服务,依托大数据精准匹配岗位。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共计71场,提供岗位63734个,达成就业意向13378人次,技能提升培训人数共计14324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3.7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4.6万元。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完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规模1400亩;农村改厕974户;农村煤改电项目总投资1257万元,已完成改造2776户;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累计投资6057万元用于生活污水治理、村内道路硬化等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相关工程。
会上,平城区相关负责人还就该区文旅未来发展方向、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回答媒体提问。(乔晓慧)
编辑:王秋英
审核:闫锁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