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高校持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高校越来越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力量、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9月23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高校立足支撑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明显成效。
高校发挥了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十四五”期间,高校实现了系列原创基础理论、底层技术原理的突破,高校获得75%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55%以上的科技进步奖。在“曦和号”升空探日、“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以及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等国家重大工程中,高校作出了重大贡献。
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生态形成。“我们一体设计、统筹推进,布局建设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优化重塑,推动高等研究院建设,着力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让更多原创性成果快速概念验证熟化,加快从‘书架’到‘货架’,培育新质生产力。”怀进鹏透露,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中心作为首个区域中心,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建成了28个公共转化平台,对接高校成果4800多项,近180项落地进行转化。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发挥产业、国际化和金融优势,正在加快打造国际转移转化中心,北京中心也已经启动建设。
高校持续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的良性互动。教育部启动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在创新研究中培养高端人才,在培养高端人才中实现创新。围绕信息、能源、生物等领域重点布局一批先导项目,以重大战略任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打破学校、学院、学科的壁垒,推动高等教育界与产业界、地方的深度融合,实现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突破,实现人才培养与解决实际问题、复杂问题相结合,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再创新。教育部还在部分中央高校和地方开展试点,长周期稳定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原创性科技创新。“我们常讲的一句话,‘让聪明人下足笨功夫’,让一批高校青年教师静下心来,长周期开展工作,勇闯‘无人区’,切实改善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生态环境。”怀进鹏表示。
“我们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最高追求,引导广大高校创新在前、勇挑重担,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培养高端人才,坚决履行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和担当。”怀进鹏强调。
发布会上,针对大家关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情况,怀进鹏指出,我国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双一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具体来说,“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成效显著。其培养了全国超过50%的硕士、80%的博士,承担了90%以上的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任务,涌现出一批“挑大梁”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从平台、制度和机制上落实产教融合培养,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向奔赴。如今,工程硕博士可以用专利、产品设计等创新成果申请获得学位,这成为人才培养打破传统评价标准、接轨创新发展需求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评价改革的新突破。
“双一流”建设高校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物质科学和空间科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一大批关键技术服务于国家工程、大国重器。聚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能力不断增强;聚焦服务大国外交,“双一流”建设高校持续深化高水平教育科研合作,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双一流”建设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整体跃升。在“双一流”建设的示范引领下,各地结合区域发展急需以及资源禀赋,重点支持了400多所地方高水平大学和1300多个优势特色学科。9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对口支援了116所中西部高校,有效提升了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办学水平。
怀进鹏表示,中国高校和学科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支极其重要的力量,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方阵加速形成。下一步,教育部将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大力加强高等学校分类改革和政策研究,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