驽马十驾,百炼成钢,从爬电杆的工人到设计院董事长

——记电力行业传奇人物李光褀

时间:2024-06-30 16:52    来源:山西科技报

山西科技报吕梁讯  “高一点,再爬高一点……”李光祺一只手紧紧抓住电线杆,另一只手拉开背后的拉链,拿出工具与焊接高帽,准备进行高空作业。站在地下的刘少雄一边喊,一边协助李光祺完成高空工作。多年以后,每当李光祺回忆起,他操作过让他记忆最深刻,难度最大的工作时,就会想起他与刘少雄二人,在数九腊月天,他爬电线杆,进行高空作业的情形。北风吼叫,他的双手即使戴着手套,依然被冻得僵硬,这给爬电线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爬到一定高度,还要在电线杆上安装高帽,这项工作更加艰难,可是,李光祺没有抱怨,没有退缩,安全高效的完成了工作。

李光祺是电线杆上安装高帽的能手,每一次的高空作业,他都能够既安全又快速的完成,现在,他已记不清楚自己爬了多少次电线杆,安装了多少个高帽,每次与同事一起出门干活时,有什么苦事,累事,自己总是跑在前面。

李光祺生于五十年代,临县碛口镇向阳村人(原官地村),生在柳林县县城(原离石县柳林镇),在外祖父家长大(原离石县王家沟公社)。他的童年既艰苦又温馨,艰苦的是大环境下,那个年代的人们都缺衣少食生活条件差,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更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甚至一天都吃不上饭。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在柳林外祖父家被呵护与温暖,他和他的表弟们一起快乐的成长,日子虽然艰苦,而他们一家人却过得其乐融融。他的外祖父待人和善,能吃苦,喜欢助人为乐,有威望,受到村里人的敬重。在这样生活的熏陶下,童年时期的李光祺,深受他外祖父以及当时在海军中服役的大舅影响,从小便会做各种农活,14岁完小毕业后,便开始参加小队里分配的集体劳动(当时村为大队下设小队),挣0.7个工分,他说他要感谢他外祖父,让他学会了“吃苦精神”与“待人和善”。

1956年开始上学,1961年完小毕业,随后在柳林成家庄公社百眼庙中学上学一星期后就辍学了。当提到他的上学生涯时,李光祺总是遗憾的摇着头说,自己只上了一星期中学,没有完成中学学业。我们都知道60年代的完小毕业生已是高才生,村里人都谓之文化人了。

李光祺15岁时参加工作,在晋中地区离石县工业局上班,通讯员岗位,后兼机关食堂(事务长),第一个月的工资是19元,试用期3个月后工资涨到了23元,接下来十年之久的月工资,只有23元。虽然不算多,但直到现在,李光祺依然能清晰的记得他领到第一个月工资时的情形,他激动的和家人分享了他的喜悦,并把工资交给家人。

参加工作后的李光祺,边工作,边学习,1985年吕梁教育学院毕业的他取得了大专学历。90年代开始,他先后被吕梁地区电业局工程师评审委员会评为“技术员”;被山西省吕梁地区农民技术职称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电气工程师”;2000年取得了由建设部建筑管理司发放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证;2001年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二级/技师,送变电架设工;2006年取得了工程造价员资格证书;2008年取得了山西省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执业证书。这一系列证件的取得,背后有他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废寝忘食的付出。

1964年的时候,李光祺的人事手续调到了离石县发电厂,随后离石县建设了第一个35kv变电站,在这样的机缘下,他开始进入电力行业,这一年,他二十四岁。

离石县第一个35kv变电站建于现吕梁供电公司院西北方向内,当时变电站地址远离县城,到处是坟墓。变电站院內仅有三孔窑洞用为办公和宿舍。条件十分简陋。李光祺当时担任值班员以及北川10kV线路维护岗位,到大武供电所抄表和维护线路,奔波于山沟河川之间。也就是从这里起步,他开始见证吕梁电力系统的完善并将青春奉献给吕梁电网的发展事业。

直到后来成立了吕梁供电公司,他调到线路工区,主要负责电力线路施工,一直到退休,长达二十几年,和他的队友一起完成了35kv-110kv线路及变电站施工项目20余个,工程项目地点遍布吕梁,从交城到柳林、从兴县至石楼,留下了他们为电力事业奋战的身影。他们的工作,无论从安全、还是质量进度上都受到了建设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让吕梁输变电工程处成为了社会上值得信赖的电力施工企业。

在山区维护35kv线路时,李光祺经常与同事们一起抬施工工具,二人合作举起来电线杆,他总是自己抢先爬上电线杆高处安装高帽,完成高空危险作业。

在送变电站工程处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挑战,比如地形复杂、气候条件不好等,具有危险性的工作。

最让李光祺难忘的是他第一次一个人爬上高二十余米高的电线杆的情形,他要克服心里的恐惧,又要客服攀爬电线杆时防止双手滑一下,而导致好不容易爬到高处时,又滑到低处,他精力集中,凝神屏气,呼吸急促,心跳同时加快,眼紧紧的盯着高处,一点点爬,等到了电线杆高处时,他早已经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脸上热辣辣的感觉,风吹过时,他因衣服湿透,后背心发凉,又冷又热的一种感觉。完成高空作业后,从电线杆上下来时,心一下子轻松了许多,但却不能放松警惕,直到他双脚触摸到地上,才有踏实之感。

因为敬业,在数次完成高难度的电线杆上工作后,他成为了工区人人都知晓的特殊技术工程师,这特殊来源于,他每一次都能既顺利又安全又高效的完成工作。

还有一次,是他第一次解决了电线杆的拉线棒外露长短不一的问题,这个问题虽然不是技术上的问题,却非常的不美观。李光祺在多次的维护线路中发现,他们之前安电线杆时,挖坑都是统一的尺寸,因受不同地形高低的影响,双电线杆在安好后有高有低,影响横担组装,李光祺第一次大胆了的做了尝试,便是根据地形,在保证电杆埋深的要求下,调整挖坑的深度,因为电线杆的长度是统一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两根或多根电杆顶部是一个水平面,方便了横担(变电站架构)组装,在他的建议改进下,这个问题解决了,李光祺又一次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在谈到改变他命运的机会时,李光祺说起了他人生中的四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他在离石区工业局工作时,单位领导推荐他去学习会计专业;第二个转折点是他从吕梁电力公司调出来,到省电力实业总公司,第三个转折点是他再次由省电力实业总公司调回了吕梁供电公司,也是因为这个机缘,李光祺承包了电力餐厅;后又调到吕梁供电公司输变电二工区;第四个转折是他在退休离开岗位后,于2010年成立了“正前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培养了许多电力专业,工程专业的优秀年轻人才。

成立一个关于电力专业的公司,这个想法在李光祺的脑海中盘旋了很久了,他总觉得自己这一身电力专业知识技能,不能随着他退休离开岗位,而无用武之地,于是他和多年前的同事李卫兵两人多次交流,最后达成合作协议,这件事情就落实了下来。

这是李光祺在退休后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公司从成立之初只有三两名员工到后来员工近五十人,公司迅速发展壮大。每一个选择“正前电力”的人,都有种归家之感,“正前电力”十几年赔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也向社会各行业输送了所需人材。当我听到李光祺和他的公司的故事时,心中深深的被震撼到了,这一定是一支团结而又有爱心的电力工程专业团队。

自成立以来,他们团队完成了110kV及以下输变电新建、改扩建、中低压农网改造、新能源送电等工程设计项目数百项,完善了输变电专业咨询、设计、勘察的总承包资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公司每年还定期举办团建活运,组织员工到湖南、湖北、四川、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走红色线路,沿黄河感受黄河文化与五千年中华文明,感受新时代下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丰富集体生活,建设企业文化,也为感谢员工为公司发展所付出的辛苦。他在员工的薪酬方面会尽量增加大家的收入,同时务实地地解决员工个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得他的企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良好的口碑。

15岁参加工作,直到如今,山西正前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李光祺董事长,五十年如一日,为他热爱的事业奋斗着,用他的一生践行着他对于工作的激情与执着,不仅如此,他退休后,还把他毕业所学所悟,都毫不保留的教传授给了年轻人,这也是他成立设计院的初衷。专访中他提到持续学习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跟进新技术、新知识,才能保持自己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谈及未来的规划和展望,李光祺表示将继续致力于电力行业的发展和创新,为企业和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还将关注年轻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为电力行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干一行,爱一行,通过对李光祺董事长的专访,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他对电力行业的热爱和那一份老当益壮的激情。作为一名高级电力工程师兼山西正前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在负责人,李正祺不仅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吕梁电力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李光祺董事长将继续为电力设计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余热,推动电力行业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采访结束时,我看到墙上有一句“斗胆向天再借二十年,山西正前阔步迈向前”的标语。这是他们的企业信念,也是李光祺先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写照。(刘晓利)

 

    编  :  牛引顺

    辑  :  刘晓利

 容 来 源 : 山西科技报

     线   0358——239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