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居乡村靓 产业兴旺促振兴
山西科技报吕梁讯 “山山和尚头,处处鸡爪沟,下雨顺坡流,晴天到处土。”这个顺口溜生动还原了碾子村十年九旱、生态脆弱的自然条件。
碾子村位于兴县蔡家崖乡西北处,辖3个自然村,距县城15公里。总人口363户1119人,土地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4986亩。如今,这里的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植绿护绿,用行动改善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逐步好转的同时人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生态好、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徐徐舒展……
典型引领绿化路
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好多村民背井离乡。然而有一个人却难以割舍家乡情结,本来可安享晚年,缘于对家乡的眷恋,退休后他再次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承包荒山植树造林,向大自然“叫板”,用实际行动带领村民改变生态环境、建设家乡。他就是原兴县林业局副局长高华处。
“咱们这属于黄土高原沟壑区,以前山上植被少,光秃秃的,现在经过精心治理,春天百花争艳,夏天绿荫蓊郁,秋天层林尽染,冬天白雪压枝,一年四季皆是美景。所以我要尽心尽力守护好沟里每一棵树,每一寸绿。”宋家沟流域治理典型——74岁的老党员高华处誓言铮铮。
高华处退休后,承包了位于宋家沟村(碾子村所辖自然村)的这条荒沟。20多年来,他肩扛铁锹、手拿树苗,让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变成了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休闲度假胜地。与此同时,还为周边村民无偿支援了各种苗木10万余株,为村民解决了吃水难题,并安排了部分残疾人的就业。
高华处以不畏难、不服老、敢于拼的劲头,几十年如一日改变了宋家沟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变了广大村民的认识和理念。并在他带动下,一些人先后主动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起到了典型引领榜样示范的积极作用。
如今,说起高华处村里人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一番,人们还送给他“造林大王”“当代愚公”雅称,中央电视台还报道了他的光辉事迹。
高华处这个光辉的名字已成为了生态建设的代名词,成为碾子村的最鲜亮的“名片”。
合作造林同致富
通过高华处的带动,碾子村成立了造林专业合作社,一边植树造林,一边培育树苗,一边增加群众收益。
现年56岁的刘白旦是合作社成员,也是继高华处之后碾子村又一位植树造林的典型人物。“自从2015年加入造林合作社后,每年光植树收入就有1万多元,不但收入增加了,而且植树造林的一些技术也在劳动中不断提升,现在我是碾子村植树造林的带头人,一年收入了2万多元。”老刘自信地说。
目前,刘白旦已成为碾子村造林专业合作社的权威“专家”,越来越多的村民陆续跟着他加入合作社参与劳动,共同推进植树造林产业。
在高华处、刘白旦等一些典型的示范带动下,经过持续不断的奋斗,碾子村绿化荒山、植树造林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曙光初现。如今的宋家沟是集观光游乐、文化教育、种苗培育一体的绿色基地。村里常年在基地务工的有13人,植树高峰时参与植树多达30多人。通过植树不但改变了当地的生存条件而且增加了群众的收入,生态优势逐渐向经济优势转化,吃生态饭已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除此之外,养殖业也是碾子村增收致富的又一产业。村里的养殖致富能人康利军创办了存栏2000头的肥兴猪厂,以高于市场价0.5元收购碾子村的玉米,让本村村民足不出村就可实现粮食变现,带动了本村常年务工人员3人,零散就业人员12人。“为了给左邻右舍增加点收入,我收玉米的价高一些,大家心里高兴,也信任我。有时候我资金周转不及时,大伙都理解,把玉米送来厂里说一声就走了,从来不追着我要钱。”正因如此,尽管经历过猪价过山车一样的涨跌起落,但康利军对做大做强养猪产业仍然信心满满。
为了保障每个家庭有收入,在乡村振兴路上不掉每一个人,针对低收入家庭,村里设置了保洁、护林等一些公益岗位,确保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家家都有收入。此外,村里每年21万的光伏资金为突发困难的家庭送去兜底救助“及时雨”,村里实现了业有所就、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
绿色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今宋家沟践行绿色生态的生动实践,已成为了碾子村的一张鲜亮名片,成为了发展文旅产业的“底色”和基础。碾子村依托宋家沟的生态和红色革命遗址优势,被列入全县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红色碾子村、绿色宋家沟”正在由蓝图变为现实。(张亚东)
责 编 : 牛引顺
编 辑 : 刘晓利
内 容 来 源 : 山西科技报
新 闻 热 线 : 0358——239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