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上的“桃花源”
山西科技报吕梁讯 后彰和墕村位于兴县西北部,村内依山而建的窑洞错落有致,建筑材料大都是就地取材,整体色调和谐自然,与这里的山水浑然一体。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实际,大力发展红枣、养殖产业,不断加强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带动村民增收,有效提升幸福感、获得感。
扬优势 壮大红枣产业
后彰和墕村是地道的红枣之乡。多少年来,该村主要收入靠红枣,是广大枣农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近十年来,红枣行情一路下滑,红枣市场低迷。为了增加村民收入,该村经反复研讨,分析利弊,最终还是把目光放在发展红枣上。
红枣既是该村特色,也是优势。不仅面积广,而且品质好。众所周知,红枣是黄河边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作物。后彰和墕村红枣种植历史悠久,所产的红枣皮薄、肉厚、油性大,糖分含量高。特别是在黄河滩地上产的枣更是又甜又脆,口感非常好。但也存在部分枣树老化、品种单调等问题。为了真正做好红枣产业,该村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壮大种植面积,二是提质改良种植品种,三是发展红枣深加工。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该村枣树面积达到1450亩。对进入衰老期的枣树,全部进行高接换优,“改头换面”后的老枣树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深加工方面,结合当前现实条件,鼓励村民短期以发展传统熏枣为主,长期发展系列功能化产品。春夏之际绿荫通地、枣花飘香,秋季来临,果实累累,红绿映衬。红枣,在给村民增收的同时,也为美丽乡村增彩增色。
抓特色 养殖旅游同步
后彰和墕村荒沟荒坡多,特别适合发展养殖业。为了鼓励村民养羊,村委出台了一项购羊补贴政策,村民每买一只羊村里补助500元。这大大激发了村民买羊养羊的积极性,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繁殖成900多只羊,年增收10万多元。村民王茂军、郭寨儿先后通过村里补助购买了羊,现在王茂军有羊150多只,郭寨儿有羊170多只,养羊让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随着沿黄旅游公路投入使用,沿黄旅游资源逐步开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观光,进而带动农村发展。部分村民瞅准机会在村里办起了“枣花香”农家乐、民宿旅游、农家酿醋作坊等,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全面带动种植、养殖、餐饮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和创收发展。
美环境 共建村容村风
近年来,村委争取投资将村民的房屋进行了整修,危房全部改造,村内道路全部硬化,白墙绿瓦,整齐划一。在民居集中处,分8个固定地点投放垃圾桶,建立公共卫生厕所3个,入户式水冲式厕所改造68户。村庄组织了保洁队伍,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求做到路面、农户房前屋后、村庄绿化带、垃圾箱周围干净整洁,地上没污水流淌,树上不悬挂垃圾,农田里不乱烧秸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经过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打造出一个美丽的后彰和墕村。
村里的公共服务得到了极大提升。村卫生室里,辅助床、诊疗床、消毒锅、轮椅、红外线治疗仪、血压计、血糖仪等基本设施齐全,规范运行,村医定期为村名体检。村日间照料中心为60岁以上的18位孤寡老人提供免费午餐,村里在外面发展不错的人只要回村,都会买上礼物去日间照料中心看望老人。村民郭寨儿自己种的菜吃不了,也送到日间照料中心。村民郭四旺写的一段“赞后彰和墕”顺口溜,“村里办起照料厅,养老服务很贴心,老人吃饭有保证,日子过得很温馨……”村民的行动,良好的口碑,就是淳朴乡风最好的展示。
村容村貌好了,乡风文明也得跟上去。后彰和墕村自古以来民风淳厚,村民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热情好客,诚实守信,由乡贤制定村规民约,村民自觉遵守。村里建起了农家书屋,茶余饭后,村民在此读书学习,愉悦了精神,学到了知识,提高了素养;设立读报栏、宣传栏,刷写标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移风易俗,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为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厉行勤俭节约,村委会下发倡议书,倡议村民喜事新办,崇尚节俭,丧事简办, 摒弃陋习;弘扬孝老敬老风尚,倡导生前敬孝尽心,树立厚养薄葬新观念。为了切实有效执行,村委会与村民签订承诺书,同时,注重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村委会依托村文化大院,在传统节日举办戏曲、歌舞、二人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来源:吕梁日报 白彦平)
责 编 :牛引顺
编 辑 :刘晓利
内 容 来 源:山西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