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下奏壮歌

山西省代县积极推进巩固衔接工作剪影

时间:2025-09-28 09:26    来源:山西科技报

近年来,地处雁门关下、山西省东北部的忻州市代县,坚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为主线,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再发功,在紧密有效衔接上再聚力,在乡村产业发展上再用劲,锚定任务目标,聚焦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深化“守住一条底线、巩固三大成果、优化三项机制、强化五类保障”的“1335”工作思路,创新开展“在一线报到,为基层服务”活动,强化责任抓落实,细化措施抓推进,集中力量抓提升,防返贫保障网越织越密,使脱贫地区就业和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脱贫群众收入保持了较快速度增长,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更加深入,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代县古称“雁门郡”、“代州”,208、108国道纵横,京原铁路、大运高速、灵河高速、北同蒲复线穿境或绕城,集大原高铁建成通车,素有晋北地区“旱码头”和“赵国门户、汉室要塞、大宋边防、朱明重镇”之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现存历史文化遗址遗迹444处,包括雁门关(“中华第一关”、国家5A级景区)、阿育王塔(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边靖楼(“万里长城第一楼”)、代州文庙(华北最大明代儒学建筑群)等,拥有多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土总面积1721.5平方公里的代县,辖7镇2乡195个行政村,总人口17.89万人,农业人口13.61万人,原为国家级贫困县,2019年脱贫摘帽。截至今年5月底,全县共有脱贫户18846户44206人、监测对象2014户4276人。该县已探明矿藏24种,其中,铁矿储量15.36亿吨(居全省首位),金红石储量8651万吨(居全国第二);特色农产品酥梨、辣椒、大米、代县黄酒品质优良,小杂粮、酱菜、畜牧等产业特色优势明显。

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壮大提质

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代县县委在指导各乡镇扎实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整治、产权制度改革和平台项目入库工作的基础上,坚持以优势项目为起点,走“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服务换创收、以出租换收益”的多元化发展路子,力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质壮大,2024年底全县查清农村集体资产总计17.25227亿元。

雁门关镇党委制定和实施了“党建引领提质增效,制度规范纲举目张,网格管控挈引全局,集体经济领航振兴”的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工作思路,坚持“优势产业发展一批、依托项目富裕一批、引进项目致富一批、红色旅游带动一批、深挖潜力增收一批“五个一批”方针,结合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有效推动了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提高。

阳明堡镇南关村,以集体土地为基础,用活资源稳收入;以闲置物业为保障,盘活资产提收入;以新增项目为动力,激活要素创收入。早在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达到138万元,之后每年都有所提升。

枣林镇鹿蹄涧村,以杨忠武祠堂文化旅游开发为主要发力点,积极打造升级AAA级景区,并坚持“文旅产业+N”结合模式,引导村集体和村民利用资金、技术、土地、林地、房屋等,入股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等获得经营性收入。

上馆镇橙草沟村制定了“党建引领强村、产业发展富村、共治共建兴村”发展思路,以“村企共建”模式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建设项目,将生态观光种植业、养殖业相结合,有效提升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了集体经济总量。

聂营镇窑子村积极探索“1335”工作法,依靠滚动资金及全村土地入股企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早在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达到581.59万元。村民冯绍兰介绍,村民在村集体创建的黄花菜基地采摘,每人每天能挣100多元,“还不误在村里面干点其他零活。”

基层治理:乡村小网格服务大平台

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编入网格内,党旗插在网格中。该县枣林镇将党建、社会治安、信访维稳、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重点工作事项,全部纳入网格管理范围,推动形成了“人到格中走、事在网中办、服务零距离”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雁门关镇综合规划网格范围,优化调整网格设置,探索建立基层治理“一张网”,以“四个全面”为目标,“四个精准”为要求,严格实行“五步”工作法,实现了基层治理全域联动。橙草沟村认真探索党员积分制管理与爱心超市制度、星级文明户评选、网格员考评相结合的常态化治理模式,全面激发出党员、网格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新城区城北社区,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了解社情民意,收集居民所需所盼,特别是既注重社区治理服务的共性需求,又兼顾个性化服务,并以此为基础细化治理网格,实行包联到户、责任到人,同时针对困难家庭和居民着力打造实训基地,社区治理水平和能力逐步提高。滨河社区本着“属地管理、分类指导、方便服务、全面覆盖”的原则,持续推动“红色物业”走深走实,在圆满完成两业组建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措施,以多元化方式服务群众需求,实现了网格建设全覆盖,初步形成区域共建合力;同时,为精准掌握居民群众最迫切诉求,在辖区每个住宅小区设立了“红、黄、绿”三色“微心愿”征集箱,网格员定点上门收集需求清单,社区交办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双向认领”清单,确保精准回应或处置。

坚持问题导向,秉持答题意识,以刀刃向内的魄力和动真碰硬的决心推动专项行动走深走实。峨口镇创新实施了以“党建引领、规划先行、七步推进、六制保障”的“1176”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通过拆违治乱、建新破旧,“疏堵结合”,解决了积存30多年的镇区主要街道乱搭乱建、人居环境脏乱差“老大难”问题。阳明堡镇以“五抓实五提升”为抓手,搭建“三定位、六体系、八规范”的乡镇日常工作规范化建设体系,推动乡镇日常工作管理规范、高效运转。新高乡赵村以全县开展基层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为契机,通过抓党建、调班子、强治理,有效化解了积淀多年的村企矛盾,推动各项工作步入正轨、持续向好。

振兴乡村,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峪口镇段家湾村以“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为载体,通过定星、追星、评星、挂星、管星的“5星”工作法,让乡风文明有“镜子”可照、有“标尺”可量,努力营造人人以“星”为荣,创“星”争“星”的浓厚氛围。上磨坊乡神涧村坚持“一心三治四合力”工作思路,探索实施农村党员、星级文明户、娃娃“积分制”管理。

“非遗”花开:传承增收振兴路

因为县境北部的雁门关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形成了“男人守边关、女人做绣工”的古老传统。刺绣、剪纸、面塑等民间工艺,成为代县农村妇女长期以来的“日常手工”。2017年10月,“代县雁绣”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遗的挖掘和保护、传承和发展,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一方面通过“政府推动、文化撬动、示范带动、市场驱动”,努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非遗产业“旺起来”、非遗商品“畅起来”,另一方面将工坊建设发展作为推动群众就业增收的一项好事要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中,建成了规模较大的代县家庭工坊非遗产品展示馆,通过展示展销、技能评比、研学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群众做到“在家门口挣钱顾家两不误”,推动了“农民变工匠”、 “厅堂变车间”的转变,不断增强非遗产业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上的独特作用,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就业增收的有效结合,走出一条非遗产业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

“雁晶坊成立后,我就跟着乔建梅老师学刺绣,技艺提高了很多。绣好的作品放到工坊代卖,收入也不错。现在,我也成了秀坊的老师,有时候还出去培训学员,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增加了收入。”雁晶坊绣娘边多鱼,对现在的生活很是满意。

“在推动非遗产品发展的过程中,这些习以为常的手艺逐渐有了用武之地,我们当地妇女成了非遗传承与脱贫致富的‘娘子军’。”雁绣坊创始人高凤兰说。2009年,高凤兰创办雁绣坊后,把自己拜师学到的苏绣精华与本地传统雁绣技法加以融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随着产品的不断创新,雁绣坊的绣品远销国内外。之后,在县相关部门支持下,高凤兰创办了妇女就业创业基地,现已免费培训省内外下岗女工、农村妇女、社会女青年6000余名,还免费帮学员代销绣品,使其年均增收近2万元。在刺绣产业的推动下,峨口镇正下社村2016年就实现了整村脱贫,2017年又建成一个刺绣厂,吸引更多本村妇女加入到刺绣行列。

在代县雁剪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喝彩冬奥”、“舞龙灯”、“跑旱船”等一件件精剪细刻的剪纸作品令人眼花缭乱。这家公司由代县新生代剪纸非遗传承人张岩松创办,为当地传承非遗文化的龙头企业,常年致力于剪纸技能培训,帮助300余名农村脱贫妇女通过销售剪纸作品年均增收3200元。

由雁门民居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贵庭、省级非遗传承人杨美恩创立的杨氏古建公司,共招聘并培训脱贫群众1100多人,带动脱贫户累计增收2000多万元。市级非遗传承人王锁贵创办的望台工艺砖雕厂,通过举办培训班传承砖雕技艺,学员达200余人,学员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正下社村脱贫户段月梅依靠刺绣年增收3000多元,上磨坊乡十里铺村脱贫户李粉团的第一幅刺绣作品就卖了4500元。

今年5月7日,代县有关部门专门召开了一次手工业和非遗工坊发展座谈会,强调要立足当前、力求实效,依托县域富有特色、具备一定基础和市场前景的手工业、非遗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手工业、建设非遗工坊,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展示营销等方式,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非遗工坊,一头连着传承人,一头连着脱贫群众。据了解,近年来,代县已通过各种渠道、各类方式,开展非遗技能培训110余期,受训学员7000余人,人均就业增收5000多元,带动收入3000多万元。全县共有家庭工坊16个,带动劳动力5000多人、脱贫人口200余人人均增收4000余元。

健全机制:守好底线固成果

结合“听民意办实事”项目,代县持续聚焦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坚决筑牢防返贫底线:一是严格实行县领导包保乡镇责任制,对全县监测对象和脱贫低收入群体进行全覆盖包保,开展常态化包保调研走访活动;二是积极动员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网格员、监测联系人,健全“线上+线下”联动机制,用好“一健报贫”系统,每月对全县195个行政村和两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的重点人群进行一次日常排查,同时对有关部门推送的2583条防返贫预警数据及时展开排查,重点解决监测对象识别、帮扶、风险消除过程中存在的应纳未纳、体外循环、帮扶效果不明显以及风险消除不稳定等问题,确保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及时识别纳入监测对象范围,符合监测对象标准的人群应纳尽纳、应帮尽帮、稳定除险。今年6月以来,走访农户17281户39401人,新识别监测对象21户46人,排查出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1154户 2259人;三是做到监测对象动态调整常态化、季度化,今年累计进行了5次动态调整,截至6月底,全县共有脱贫户19111户44809人,其中监测对象1824户 3842人、占比8.57%,新识别53户125人,已实现帮扶措施全覆盖,户均享受帮扶措施3.3项,涵盖产业、就业、健康、教育、兜底等多领域,并帮助1338户2982名监测对象消除了返贫风险,占比69.74%。

另一方面,代县大力强化就业支撑,积极打造“代县焊工”等劳务品牌,并通过举办招聘活动提供就业岗位4600余个,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152人,通过在滨河移民区建成雁弘袜厂、电子厂等提供就业岗位近500个,通过25个帮扶车间吸纳劳动力1536人,其中脱贫劳动力764人。聂营镇农村妇女任俊丽创办的服装厂,也带动30余脱贫户年增收5500元。各类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200余人。目前,全县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15645人;为切实解决移民搬迁后生活困难问题,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任务目标,在保障易地搬迁劳动力1712人就业1678人、占比98.58%、实现有劳动力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搬迁群众增加收入来源,加强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等政策帮扶,先后累计落实教育资助59人,发放交通补贴280人、稳岗补助170人,办理小额信贷12户;发放脱贫劳动力一次性交通补贴1917人208.02万元;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241笔1172万元。

“一村一品,一户一坊”,打造庭院经济新模式。出台《代县2025年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奖补实施方案》,安排558万元奖补资金,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初步形成代县黄酒、白水杏、面塑、剪纸、刺绣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品牌和“庭院加工+销售”的新格局,为农户带来稳定收益。枣林镇望台村依托多年来发展起来的白水杏产业,加工户已达65户,周边村加工户达15户,带动劳动力就业300人,实现收入240万元。

凝聚社会帮扶合力。深化“万企兴万村”,强化定点结对帮扶,引导上游企业采购代县特色农产品,实现消费帮扶297.3万元,并推动6家农业经营主体入驻“832平台”,2024年实现销售额24.81万元;县直单位通过平台采购农副产品2.28万元;雁门山等黄酒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原料基地,带动黍米种植农户增收。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创造幸福、富裕生活的新起点。代县持续巩固“三保障”成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17372人全部入学,春季学期资助学生5276人次351.02万元,“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申报1059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33支,签约覆盖12.72万人,实现了乡村医疗卫生“空白点”动态清零。“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年内惠及农民574人次。农村低收入人群省内住院综合报销2148人次1534.46万元、占比95.42%,低收入人口参保率100%。全县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5.74%;出台《代县农村住房安全巡查制度》,强化“常规排查+应急排查”机制。2025年审核完成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38户;健全饮水安全长效机制,出台《代县农村供水保障工程运行管理制度》、《代县农村饮水安全动态监测和保障机制》,完成265处供水工程逐村逐户排查,水质检测全覆盖并达标,投入93.35万元维修养护17处水利工程、惠及1.79万人,配套消毒设施覆盖71村7.9万人,自来水普及率99.05%,规模化供水覆盖率46.73%。

“主动发现+快速响应”,兜牢民生底线。县委、县政府创新完善“领导包片、县乡村联动、拉网排查、动态清零”机制,强化部门信息比对,简化流程、特事特办(如“先批后审”),显著加快救助办理进度,2025年新增农村低保419人、特困供养55人,发放救助金3923.02万元。

2016年以来,各级财政共在代县投入帮扶(扶贫)资金17.53亿元,实施帮扶项目953个,形成各类资产2230笔、产业项目157个,原值17.48亿元,经对其经营状态进行分类排查,建立项目分类认定台账,核定结果为正常经营118个、经营不善34个、停产闲置5个,存在问题的已全部完成整改,确保资产持续发挥效益。2025年,上级下达到代县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1346.36万元,安排项目69个,目前支出资金6222.29万元,支出率为29.15%,其中,中央资金支付率34.87%。

培强产业:赋能提质促增收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更是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基础,要因地制宜抓好乡村产业发展。”忻州市委常委、代县县委书记崔峥岭强调。

乡乡有产业,村村有特色。近年来,代县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产业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发展,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同时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探索农业产业新模式上持续用力,广大农村正在实现由底子薄、动力弱、效益低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巨大转变。

峪口镇段家湾村,位于镇政府西南10华里的山谷中,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集体无收入,长期以来是有名的“三无”村,主要以种植玉米、黍谷、山药蛋等作物为主,庄稼产量不高,村民收入平平。

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桂珍多次到外地学习、考察,了解市场信息,并率先在自家承包的3分河滩地里种油松苗,第三年卖出去,收入7.5万元;随后,又当起技术指导员,向村民传授育苗技术,指导田间管理,全村育苗土地迅速发展到80多亩,平均每亩收入六七万元,最高达10万元,2017年靠苗木实现整村脱贫,蹚出一条产业致富路。

近年来,刘桂珍放弃搬迁进城的机会,继续带领村民开发山泉水项目、试种云南松露菌、打造农家乐、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开辟了更多致富门路……村集体收入2020年超过15万元,2022年达26.47万元,之后更是每年都有所增长,村民人均收入也年年超过1万元。

如今,已合并进周边几个自然村的新段家湾——一个以青山、绿水、野花等自然美景为背景、以石头墙、石头路、石头台阶、石头建筑为特色的石头村,正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正阔步前进。

代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俊杰介绍,今年该县统筹各级衔接资金21346.36万元,精准安排了69个产业帮扶项目,引导和帮助农民通过产业发展增收致富,今年一季度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6674万元、同比增长9.6%,1-5月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884万元,同比增长93.3%。

立足于保障粮食安全,这个县出台了《2025年农业产业振兴奖补政策》,安排850万元衔接资金,对全生物降解地膜在上级补贴基础上每亩再补60元,推广应用1.55万亩,惠及5300余户15000余人;为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溉保障能力,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对滴灌等节水农业每亩补贴150元,已推广滴灌6.35万亩,粮食作物单产预计较往年提高10%左右,真正让农民群众受益增收;探索开展玉米种植全程托管,实施旋耕作业面积6.8万亩,播种作业面积2.6万亩;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累计注册农民合作社647个,录入家庭农场119个,新增农场1个,并开展家庭农场“一码通”赋码及“随手记”使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升级;落实惠农政策。根据上级规定向180户农民发放农机购置补贴及报废更新办结补贴机具240台(套)257.693万元,向40777户农民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2272.4万元,有效激发了农民种粮热情。截至目前,全县农田播种面积35.99万亩,其中,粮食34.68万亩、大豆0.1万亩、油料0.19万亩、外繁制种200亩;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衔接工作,受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23件,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相关资料0.5万余份,解答群众法律咨询200人次。

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先行,依靠技术进步增产增效。在南关、堡内、下花庄等村实施了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通过推广滴灌、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等农业新技术,实现节水节能和粮食单产提升,预计玉米等粮食作物产量可提高15-20%,经济作物可提高20-35%,可节约水费19.3万元、人工成本50万元,总节能效益约为7.56万元/年,户均可年增收2500元。阳明堡镇投资493.26万元,建设示范区5000亩,年可节水24.12万方、节水率60%,可节电10.1万度、省工5000个,年均降本增效76.86万元,增产增收150万元,总计增收节支226.86万元;同时,着力推进试验、示范项目,安排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3497.5亩、肥料试验3个,并全方位抓好温室大棚示范园区、优质小杂粮示范园区、膜下滴灌等示范园区建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大力发展畜牧业,全县今年二季度生猪存栏180057头、出栏179852头,肉牛存栏42879头、出栏7709头,肉羊存栏108453只、出栏37468只,家禽存栏76109只,肉产量19406.46吨,蛋产量488.87吨,奶产量102吨。

推动光伏帮扶可持续发展,全县光伏电站发电量4711.69万度,累计实现发电收入3247.23万元,分配到村2576.85万元、到村率90.13%,到户资金1408.69万元、到户率54.67%,惠及197个村。(刘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