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项规定明镜高悬 折射基层治理晴雨变迁

时间:2025-04-03 10:29    来源:山西科技报

2012年出台的中央八项规定,恰似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基层治理的土壤,带来了风清气正的新局面。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既是作风建设“最后一公里”的守护者,更是基层减负增效的直接受益者,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滋养下脱胎换骨、焕发新生——从“文山会海”到“实干担当”,从“舌尖浪费”到“指尖增效”,从“痕迹主义”到“民心工程”,这项“铁规矩、硬杠杠”通过精准施策的“小切口”,推动了基层治理的“大变革”,终让基层社区这个“老戏台”,唱响了服务群众的“时代新曲”。

“形式虚浮”到“务实为民”:作风之变焐热民心  

中央八项规定以“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等具体要求为抓手,直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积弊,一杆子打碎了“花架子”。在不少社区工作者看来,最直观的变化是“会议短了、表格少了、走访实了”过去检查调研像“赶庙会”,层层陪同“摆阵仗”,如今领导干部卷起裤腿“踩田埂”,板凳一摆就开“院坝会”层层陪同的调研变成了“直奔问题”的现场办公,座谈会上的套话空话成为了“家长里短”的真情实感——谁家水管漏、哪栋路灯暗,干部手里攥着“问题清单”,嘴里念叨“马上就办”,领导包保、市区联合、部门联动、地企互助,高效精准解决群众实际问题。这般“脱虚向实”的转身,使群众的事好办了,心也热了,干群联系也更加紧密了。

“奢侈浪费”到“崇俭戒奢”:新风之立浸润社风

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是一“戒尺”,既打党员干部的歪风邪气,更量出文明标尺。很多社区活动开始褪去浮夸的“美颜滤镜”,多了走心的“烟火气”。比如,文艺汇演不请明星大腕、不拼灯光舞美,街坊邻里的秧歌队有了专业指导,孩子们在非遗课堂接过文化接力棒……省下的真金白银化作老人食堂的热汤、邻里共享的图书角。大家都品味到:奢侈浪费要不得,厉行节约也不是勒紧裤腰带不吃饭,而是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末梢,成为传递勤俭节约理念的“最后一公里”,推动社风民风持续向善向上。

“被动应付”到“主动革新”:制度之固筑牢根基  

中央八项规定绝非“一阵风”,而是扎紧制度的“铁栅栏”,其生命力还在于“制度闭环”的构建。从中央厉行节约的制度设计,到基层社区阳光透明的监督机制,一套环环相扣的制度体系正在筑牢治理根基。社区里,公示栏成了群众“看得见的公平”,各项收支在阳光下晾晒;“居民监督委员会”化身居民“信得过的管家”,大事小情集体商议把关。曾经那些“暗箱操作”“人情往来”等歪风,在群众监督的探照灯下无处遁形,当廉洁自律融入日常工作,当服务为民成为行动自觉,制度的刚性约束早已化作春风化雨的基层治理智慧。这也充分印证了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制度创新永在征程中。当干群携手织密监督网,当清风正气浸润邻里间,基层治理的根基必将越夯越实。

八项规定这面镜,照见的是基层治理的里子,映出的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清风劲吹之下,基层不再是矛盾的“堰塞湖”,而成了幸福的“蓄水池”,流淌出政通人和的汩汩清泉。(郗惠君冀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