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正反转教学中任务驱动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
在三教改革背景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具体的任务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维度,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情怀。
在电机正反转教学中,任务驱动法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显得尤为关键。电机作为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来源,其正反转控制技术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通过任务驱动法,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电机正反转的工作原理和控制策略。同时,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全省第16、17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获奖16项,其中李静怡同学夺得17届技能大赛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开发项目一等奖。
一、创新思路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实现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培养。任务驱动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技能的提升。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步骤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任务目标的设定,明确学生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其次是任务的引入,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提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接着是任务的实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方式,逐步完成既定任务;最后是任务的评价与反馈,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调整。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其内涵在于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任务驱动法与课程思政的结合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电机正反转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在电机控制技术方面的发展历程和最新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和反思电机控制技术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通过任务驱动法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还能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实现专业技能与思想政治素质的双重提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对于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典型做法
(一)电机正反转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实施
任务驱动法在电机正反转教学中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它涵盖了任务目标的引入、知识链接、任务实施以及任务评价等多个环节。
1.任务目标引入
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通过展示数控车床的正反转操作视频,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电机正反转的实际应用场景。这种生动的实例不仅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与电机正反转相关的技术问题和操作要求,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2.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环节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步骤。教师在此环节中,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介绍电机控制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和发展现状,让学生了解电机正反转技术的重要性和前瞻性。通过介绍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对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服务国家发展的决心。
3.任务实施
电路的搭建
在任务实施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进行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的搭建和调试。这一过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电路设计的原理,还要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和仪表,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拆解、组装和调试电机控制电路,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电气元件的工作原理和相互作用,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任务评价
任务完成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过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对电机正反转控制技术的掌握程度,还包括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构建闭环控制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5.实施中的教师因素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协助者。他们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
6.实施中的资源环境因素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支持。这包括先进的实验设备、充足的实践材料以及安全的学习环境。通过这些支持,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尝试和探索,从而更好地掌握电机正反转控制技术。
(二)课程思政在电机正反转教学中的融合
在电机正反转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能够巧妙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的双重目标。
1.思政元素的融入
在任务驱动的每个阶段,教师需要深入挖掘与电机正反转相关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自然融入教学中。例如,在任务目标引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我国电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科技进步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知识链接阶段,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引导学生思考电机技术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的四个自信
在任务实施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电机正反转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等话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电机控制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我国电机技术的先进性,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和爱国情怀。
3.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的结合
在任务评价阶段,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电机正反转技术的掌握程度,还要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表现出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职业操守等综合素质。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认识到专业技能与思政素养的同等重要性。教师还可以通过分享优秀学生案例、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专业知识与思政素养在实际工作中的结合应用。
教师点评指导
4.融合中的教师因素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技能的融合,教师还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通过引入最新的技术案例、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等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增强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意识。
5.融合中的教学环境
学校和教师应该创造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如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体验和实践课程思政的理念。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还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三、取得的成效
1.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
通过任务驱动法的实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显著增强。学生在明确任务目标的引导下,展现出了更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电机正反转的专业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认可度比传统方法提高了17个百分点,达到97.3%。
2.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也被鼓励进行自主创新。教师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和挑战性任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尝试和探索,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想法和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全省第16、17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获奖16项,其中李静怡同学夺得17届技能大赛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开发项目一等奖。
3.教学质量的提高
任务驱动法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使得教学目标与实践紧密结合,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任务和评价体系,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在2022-2023年全省铸魂育人“三个一”工程评选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有8件思政微课作品获得表彰。(长治市上党区职业高级中学校 秦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