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传非遗 针线绣幸福 “姥姥的老手艺”培训暖了乔阳妇女心
八月的乔阳村,农家院落里的笑声比蝉鸣更动人。近日,由盐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培育孵化的精品项目——吉巧惠农民专业合作社“姥姥的老手艺”文明实践技能培训活动,在泓芝驿镇乔阳村温情启幕。这不仅是一场非遗刺绣技艺的传承课,更是一堂点亮农村妇女增收梦想、为乡村振兴织就暖色的“幸福课”。
走进乔阳村那处寻常的农家院,十几张小板凳围出一方热闹又专注的天地。姐妹们指尖捏着彩线,眼里盯着布面,针脚在虎头帽的纹样上慢慢游走,偶尔有人轻声问“这个针法怎么转弯”,立刻有人凑过来一起琢磨。
“大家别急,先把线理顺,针距匀了,绣出来的老虎眼睛才有神。”非遗传承人吉巧惠的声音温和又有力量,她弯着腰,手把手帮学员调整握针姿势,指尖轻轻抚平布面上的褶皱,连配色时“哪块红更显活泼”“哪缕黄更衬虎头”都细细讲解——她手里的不仅是绣针,更是把老手艺传给后辈的心意。
“以前农闲时就在家看电视,现在跟姐妹们一起学刺绣,手里忙着,心里也亮堂!”乔阳村村民王晋兰举起刚绣好的虎头帽帽檐,眼里满是笑意。她的指尖还带着淡淡的线香,“不用出村,照顾完老人孩子就能来学,做好的活计能换钱,贴补家用够买米面油了。上次把自己绣的小老虎挂件给孙娃,娃揣在兜里到处炫耀,说‘这是我姥姥绣的’,那股骄傲劲儿,比我自己挣钱还开心!”
这份“开心”的背后,是“姥姥的老手艺”项目实实在在的支撑。今年以来,在盐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指导下,吉巧惠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把这门“婴幼儿服饰制作技艺”(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老辈人的手艺”变成了“姐妹们的营生”。该项目每月固定开课,从基础针法教到成品制作,哪怕是从没拿过绣针的妇女,也能在耐心指导下慢慢入门。学员手艺过关了,合作社就带着订单上门,布料、彩线直接送到家,绣好的成品上门回收,按工序算工钱——锁边1元、引线2元、缝制虎头帽10元,多劳多得,灵活又省心。
“咱农村妇女顾家,不想离家太远,这项目就跟着大家的需求来。”吉巧惠婴幼儿服饰刺绣第五代传承人孙蕾说,看着姐妹们从“不会绣”到“绣得好”,再到拿着工钱笑出声,她更明白这门手艺的分量,“有个学员跟我说,现在她丈夫常跟人说‘我媳妇在家绣活也能挣钱,比我还勤快’,这话听着普通,却让她腰杆都直了。现在不少姐妹月收入能到一千元,虽然不多,但够给家里添点‘小欢喜’,也让她们知道,自己的双手不仅能做家务,还能‘绣’出好日子。”
如今的乔阳村,越来越多妇女的指尖动了起来。农忙时“招呼”庄稼,农闲时拿起绣针,彩线在布面上盘出虎头、绕出祥云,也把日子盘得越来越红火。这门“姥姥的老手艺”,早已不是躺在博物馆里的非遗符号,而是变成了暖在人心间的技能、握在手里的希望,一针一线,都在为乡村振兴绣着最生动、最温暖的图景。(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