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活力与规范秩序并举——大同市召开“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专场)新闻发布会
山西科技报新闻网大同讯 10月28日,大同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大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出席介绍“十四五”以来大同市市场监督管理工作总体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十四五”以来,该局聚焦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提升质量水平、守护民生安全等关键领域,深化改革创新,强化监管服务,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为大同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优化营商环境,创业创新土壤更肥沃
大同市市场监管局以政务服务“小切口”推动营商环境“大变革”,有效激发了市场内生动力。外资准入更便捷:探索“信用+N”外资企业登记模式,公证文书跨国流转时间减少近90%,实现了从登记到落地的“一网通办、当日可达”。个体帮扶更精准:构建个体工商户常态化培训与分型分类帮扶体系,创新推出“惠商保”保障项目,累计为4478户商户提供风险理赔5480.08万元。企业负担更轻减:坚决落实降费减负政策,清理涉企违规收费283万元;搭建知识产权“政银企保服”平台,促成质押融资6.24亿元。监管服务更融合:设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12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累计服务企业2000余家,节约费用超千万元。同时,严格规范涉企检查,原则上一家企业“一年最多查一次”,让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
维护公平竞争,市场运行秩序更规范
通过强化监管与维权,大同市致力打造一个公平透明、消费者放心的市场环境。打破市场壁垒:创新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审查政策文件7362件,清理整改妨碍公平竞争的措施69件,从源头上维护了市场公平。铁拳整治乱象:“十四五”期间,全市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2万件,罚没款3000余万元,对民生领域“乱收费”、加油站“缺斤少两”等突出问题进行重拳整治,有力震慑了违法行为。优化消费环境:全市已建成消费维权服务站362家,发展ODR企业477家,12315系统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5224.07万元,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日益成熟。
强化质量引领,产业发展动能更强劲
质量是强市之基。大同市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树立质量标杆:评选表彰首届大同市质量奖,16家组织和个人获奖,12项产品和服务获“山西精品”认证,发挥了显著的示范引领作用。夯实技术基础:全市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65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374项。建成黄花制品质检中心、医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三个省级平台,为特色优势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保护知识产权,创新发展生态更优化
大同市构建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的全链条工作体系。强化全链条保护:实现市县两级维权援助机构全覆盖,专利纠纷调解结案率等关键指标位居全省前列。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云冈石窟本体三维模型数据集”获颁全省首张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经验更是入选全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成为以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
严守安全底线,民生保障防护更牢固
大同市始终以“零容忍”态度,坚决筑牢食品、药品、工业产品和特种设备“四大安全”防线。压实安全责任:调整成立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建立健全风险会商研判机制,制定完善一系列制度规范,层层压实安全责任。提升智慧监管水平:食品安全抽检稳定在4批次/千人以上,重点工业产品实现全链条追溯,药品信息化追溯平台入驻率超96%,95009电梯应急救援平台高效运行,以智慧化手段提升了风险防控能力。
创新监管机制,现代化治理能力更高效
着眼长远,大同市持续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提升治理效能。推行智慧精准监管: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者“利剑高悬”。深化跨区域协作:牵头推进“乌大张”三地市场监管一体化合作,并与太原、朔州等地建立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有效破除了监管壁垒,形成了区域协同共治的新格局。

“十四五”期间的一系列扎实举措,彰显了大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中的担当作为。面向未来,大同市场监管将继续深化改革,强化监管,优化服务,为大同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乔晓慧)
编辑:王秋英
李三虎
审核:闫锁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