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镇县“十四五”答卷:GDP提前一年达标 多项指标增速创历史最佳
——大同市召开“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天镇县专场)新闻发布会
山西科技报新闻网大同讯 10月28日,大同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天镇县相关负责人出席介绍“十四五”以来天镇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成就,并回答媒体提问。
天镇县聚焦“四大赛道”产业布局,立足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打造设施农业、绿色能源、文旅三大支柱产业,构建起天镇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截至2024年底,该县GDP总量达到62.6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两居收入4项指标增速进入大同市前3,创历史最好成绩,其他3项指标整体位次前移;累计实施重点项目357个、总投资737.5亿元,便民服务中心、新时代大道等149个重大项目建成投运。省市县重点项目从2021年的23个增加到2025年的119个,年平均增长率42.6%,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可喜态势。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
该县在巩固拓展食用菌、火龙果、冬枣、唐杏、圣女果、麒麟瓜、葡萄等种植业基础上,将设施蔬菜作为现代农业的破题之举,通过政策驱动、龙头带动、群众发动、市场联动,种植面积从2022年初的8600亩发展到2025年的4.5万亩,产量突破22万吨、产值超11亿元,带动2.6万人实现务工收入4.2亿元,先后被评为山西省首批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北京新发地直供基地,2024年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该县立足风光资源、地热资源富集的优势,把绿色能源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强潜能,绿色能源装机并网总量由2021年初的69万千瓦提升到目前的201万千瓦,现有项目全部建成后,装机总量将突破500万千瓦。同时,该县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以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为主线,在长城沿线多点布局、连点成线;成功建成并申报薛三墩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李二口4A级景区成功承办多场大型活动,持续打造了“山西看长城,首站看天镇”的长城文旅品牌;强力推动慈云寺文物保护利用、学府街公园及周边提质改造等项目全部竣工;同步建成南洋河生态湿地公园、石佛寺水利风景区,形成以长城沿线、古城古寺、南洋河流域为重点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据介绍,今年国庆假日期间该县3个A级以上景区和大同长城博物馆共接待游客4.87万人次、同比增长146%,日均接待游客6084人次。
脱贫成果有效巩固,乡村发展保持良好态势
该县紧扣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抓实“三落实一巩固”,推动乡村产业、建设和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健全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效,累计纳入监测对象1254户2906人,消除风险615户1515人,万家乐社区获评全省首批易地搬迁“五好社区”,“万家乐爱心驿站”入选全国社会帮扶典型案例。累计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1.29亿元,实施项目411个,产业项目占比68.38%;健全联农带农利益链接机制,落实产业就业政策,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3851元。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和治理,高标准创建2个精品示范村、18个提档升级村,入选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成效明显县;累计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90公里,完成改厕8093户,人居环境更加舒适宜居。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得到显著改善
该县每年将八成以上县级财政资金投入民生领域,统筹保障各项民生实事,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大力推进县城更新,新建改造16条主、次干道,城市框架全面形成;便民服务综合大楼、工人文化宫、县人民医院建成投运,完成集中供热管网建设,配套完善停车场、公共卫生间、便民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创建6条严管街、示范街,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小微绿地建设,新建4个住宅小区,县城环境更加美丽宜居。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二级以上优良天数年均达320天以上,环境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永嘉堡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地表水Ⅲ类标准,南洋河获评全省首批“幸福河湖”。教育方面,该县一中综合楼和操场、30所义务教育校舍进行改造、28所学校智慧校园、特殊教育学校等项目建成投运;就业服务方面,在各村(社区)建立就业社保服务网点200个,成功培育“天镇保姆”“北方好焊”两个劳务品牌,承办第六届“中国创翼”大赛乡村振兴赛道赛事活动;社会保障方面,统筹推进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3.77万人纳入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实现应参尽参、应保尽保。
会上,该县各部门相关负责人还就近年来天镇县取得可喜成就的关键因素、当前该县在激活本地文旅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方面的举措及在绿色能源方面具体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回答媒体提问。(乔晓慧)
编辑:王秋英
李三虎
审核:闫锁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