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有力 服务暖心—“十四五” 期间大同市民政事业亮点纷呈,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大同市召开“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民政局专场)
山西科技报新闻网的讯 10 月 21 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 “十四五” 以来大同市民政事业取得的成果,并回答媒体提问。
“十四五” 以来,大同市民政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持 “民政为民、民政爱民” 理念,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民生保障标准逐年提高,政策红利充分释放
“十四五” 期间,大同市民生保障标准不断提升。城乡低保标准普遍提高,2025 年城市低保标准达到 645 元 / 人 / 月,农村低保标准达到 540 元 / 人 / 月。儿童福利标准也先后 4 次提高,从 2025 年 1 月 1 日起,机构集中养育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养育标准提高到 2110 元 / 人 / 月,社会散居的提高到 1405 元 / 人 / 月。此外,残疾人 “两项补贴” 标准也实现了提标扩面,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由 66 元 / 人 / 月提高到 82 元 / 人 / 月,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由 89 元 / 人 / 月提高到 109 元 / 人。自 2024 年 1 月起,大同市还为 80 周岁及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80 至 99 周岁每人每月不低于 70 元,100 周岁及以上每人每月不低于 300 元。
精准实施社会救助,筑牢民生兜底保障网
大同市民政局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作用,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聚焦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病患者“三类人群” 及相关困难家庭,实施精准帮扶。同时,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完善,建立健全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机制和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强化多方协作,发挥临时救助 “救急难” 作用。社会救助效能也进一步提升,实现 “一次申请受理、一次承诺授权、一次审核认定、分类实施救助”,“十四五” 期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 40 多亿余元,特困供养金 6.5 亿余元,其他救助资金 0.75 亿元。
聚焦“一老一小”,关爱服务暖心到位
在老年人服务方面,大同市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发展银发经济,启动“晋孝焕新” 行动。养老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十四五” 期间新建改造22个城镇社区幸福工程、30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324家日间照料中心、38个农村“颐养之家”、266个老年助餐点,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4.5%。养老服务体系也不断健全,编制相关规划,制定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构建 “15 分钟养老服务圈”。此外,康养产业链不断延伸,推动 “康养 +” 业态融合,打造京津冀旅居康养首选地。
在儿童福利保障方面,儿童福利机构发展趋向专业化,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儿童服务人员力量得到增强,全市10 个县(区)全部建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26个乡镇(街道)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822个村(居)委会设立妇女和儿童工作委员会,配备儿童督导员126名、儿童主任1822名,实现“乡乡有儿童督导员、村村有儿童主任” 全覆盖。同时,持续实施助学助医工程,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提供资助和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