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一体化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5-07-29 15:03    来源:山西科技报

摘要:文章以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项为对象。首先介绍了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长期挂账的原因,最后介绍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管理的几点对策,加强对其往来款项的管理,对于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随着预算一体化改革的深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面临着全方位的严格要求,包括全口径、全过程、全覆盖,以及预算方面的硬性约束。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将“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滥用于长期挂账,其性质不明晰,交易对象不明确。这不仅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还形成了带来呆坏账风险,造成财政资金沉淀并降低了其使用效率。预算一体化系统的投入使用,通过整合完整的预算流程、实行全面的监管,并内置严格的规则,对数据的规范性、一致性和高质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混乱的交易数据直接阻碍系统的流畅运行,影响报表的准确性和监管的有效性。在预算一体化背景下,清理往来款项不仅是保障系统顺利运作及实现改革要求的透明、高效目标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解决历史问题、激活存量资金、提升财政效率及加强监管防控的必要措施和关键步骤。

一、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项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为了逃避专款专用的监管,将财政部门或上级下拨的专项资金不当地列入“其他应付款”等往来科目,以隐瞒挪用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与专项资金的政策目标相悖,还可能延迟或破坏项目进展,甚至严重地夸大债务并掩盖真实的支出结构,造成会计信息不准确,累积坏账及增加廉政风险。

第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为了掩饰其预算执行情况、规避审查或处理不合规支出,故意把应该计入当前收支的经济活动记录在往来科目中,造成虚假的债权债务。这实际上是对经济实质的扭曲,严重违反了权责发生制原则,造成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

第三,在预算一体化的背景下,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管理不善和清理机制的缺乏,导致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往来账款变成长期“呆账”,成为沉重的历史负担。因为相关机构撤销、账目混乱、责任不明确,财务人员在面对性质不明且对象不清的款项时,选择维持挂账。问题的核心在于“新官不理旧账”的惯性、虚设的内部控制系统、财务交接的混乱以及缺乏有效的核销机制。这些长期挂账不仅让资产负债虚高,扭曲了财务状况,掩盖管理上的缺陷和潜在损失,还使财政资金无效沉淀。由于数据失真和性质混乱,这些挂账成为阻碍预算系统精准监控和高效运行的“历史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项长期挂账原因分析

第一,在预算一体化改革的深入阶段,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清理往来款项的重要性理解存在明显偏差,并且缺乏相应的行动,形成了关键主观障碍。首先,“新官不理旧账”的惯性在扩散。刚上任的领导专注于“显而易见的业绩”,因畏惧卷入历史遗留的复杂问题而选择保持不变。其次是由于“怕得罪人”的畏难情绪占了上风,在追讨个人债务或明确部门责任时,态度模糊和处置不够坚定。再次由于风险和法治意识薄弱,未能充分认识到长期挂账可能对资产安全、信息质量以及廉洁行为的影响,并未重视《预算法》和《会计法》中相关责任的履行。

第二,预算一体化对核算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暴露出一些单位在日常管理往来款项方面的系统性不足及规范性欠缺的问题。首先员工变动导致“历史断层”,财务交接流于形式,关键合同和背景备忘录等资料出现缺漏,监交不充分,使得新员工在处理遗留账务时显得无从下手,其次,日常管理意识薄弱,普遍存在“重视收支,却忽视往来”的固定思维。这种现象表现在辅助核算方面存在严重缺失,包括债权债务人不明确、款项属性不清、时间节点模糊等问题。此外,入账缺乏有效的依据,如缺少初始合同或验收单的支撑。再次,缺乏对动态变化的监控,未进行账龄分析、风险预警和坏账准备机制,岗位间的相互制衡也失效。这种源自基础环节的混乱,在预算一体化环境中危害大增:不完善的数据录入系统产生大量“无用信息”,导致资产负债表出现偏差、债权债务报表失去效用;由于“考古”的难题,历史账目清理的开销骤然增加。此外,由于内控体系存在漏洞,为了调整收支和掩盖问题,提供了操作空间。

第三,预算一体化亟需的闭环管理,因制度性缺陷导致往来款项领域责任不明确、追责困难而受阻。关键问题在于:首先,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出现“断链”现象,历史遗留的财务问题并未严格纳入离任审计和交接范围,这导致后任官员不关注旧账问题成为一种普遍情况,由于缺少激励与问责机制,后任者积极解决的动力不足。其次,人员调换制度实际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在关键岗位发生变化时,对未处理的债务和债权缺少标准化和强制性的交接清单以及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出现“前任草草了事、继任因怕担责任而拒绝接手”的情况,形成了“交接中断”的局面。

三、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项管理的对策

第一,要打造全面监管框架以监控往来账款,应从制度完善与外部监控两方面着手。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需设置如分级审批、岗位分设、定期对账等内控机制,明确管理往来账款的责任主体,规划清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针对历史遗留的挂账项目,采取"一案一策"的方法进行分类处理,并通过发函确认、法律诉讼等手段在规定时间清理完毕。其次要创建持续监督体系,将账款管理纳入年度重要审查事项。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识别异常账目线索,严格对待隐瞒收入和资金挪用等违规行为,保持"零容忍"的立场。一旦发现有违纪或违法行为,立即将相关问题移交给纪检监察机关,并同时采取措施,如扣减财政资金、降低信用评级等综合惩戒行动。

第二,要建立一个系统化和常态化的机制,以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首先,创建一个分层次和分类的培训系统。根据各个职位的具体要求来设计课程模块。此外,还需要更新培训的实施方法。使用“理论授课、情景模拟和交叉检查”的组合方法,通过设计典型业务场景,让学员进行账务处理练习,并组织跨部门财务审计以发现普遍性问题。建立一个由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将培训效果评估与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及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构成“培训-实践-考核-改进”的闭合管理流程。

第三,要构建一个覆盖所有环节的闭环管控体系。在制度方面,我们应当根据《政府会计制度》的指导原则,结合具体单位的业务特性,详细制定往来科目的设置标准。应明确规定应收应付和预收预付等科目的核算范围与相关对象,以确保经济业务分类的准确性和信息反映的完整性。设立动态更新体系,实时修订因政策调整或业务变化导致的科目更改,确保科目的正确使用以避免核算出现偏差。(作者:邢俊凯)

参考文献:

[1]臧文平.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8(17):75-76.

[2]欧思力.基于风险管理的H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优化研究[D].湖南:南华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