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千年文脉 代州古城“非遗盛宴”惊艳亮相
近日,“聆听代县故事,走进名城代县”媒体行活动日前走进忻州市代州古城非遗展览中心。记者随团深入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108项非遗代表性项目、26个非遗工坊的集中展示中,感受代县非遗“活化石”与当代生活碰撞出的绚烂火花,它们在千年城墙的环抱中铺陈出一幅“活着的边塞文化长卷”。
一砖一瓦皆故事
“看,这就是边靖楼的20:1紫檀模型,一卯一榫皆按宋代《营造法式》还原。”步入雁门民居营造技艺展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贵庭指着高2米的微缩古建群如数家珍:佛光寺东大殿、雁门关关楼、阿育王塔……一件件微缩模型把晋北木构建筑的恢宏与精绝定格在方寸之间。
青砖上“长”出浮雕
望台砖雕省级传承人王锁贵正在演示“铲、刻、凿、磨”四道关键工序。一块普通青砖,经他手后,牡丹卷叶已呼之欲出。“明代望台村就是代州城墙的砖窑场,我们把城砖变成了会讲故事的画砖。”王锁贵说。
“一片叶子”的魔法
县级非遗叶雕传承人魏春霞的展台前围满观众。她拿起一片天然法桐叶,以叶脉为骨、残缺为韵,一盏茶的功夫,长城雄姿便跃然叶面。“叶雕讲究顺势而为,脉络就是线条,虫洞也能成为点睛之笔。”
剪刀下的烟火气
市级非遗代县剪纸传承人张岩松的“雁剪阁”里,玫红纸屑纷飞。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三两下剪出“走烟花”窗花。“老辈人说,剪纸贴窗,剪的是祝福,留的是年味。”张岩松说,如今他把剪纸做成灯罩、书签,让传统纹样走进年轻人的口袋。
面团里的喜怒哀乐
在面塑展区,省级传承人白晓玲正为即将结婚的年轻人捏“龙凤喜馍”。从“过门前”的鸳鸯到“满月酒”的生肖,再到“祝寿宴”的松鹤,一团面里承载着代县人一生的仪式感。“面塑是会呼吸的乡土志。”白晓玲说。
群青一色绘雁门
展厅深处,市级非遗雁门蓝花第三代传承人封鲜花以古法熬蓝,用单一群青复刻《红楼十二钗》。“颜料要加冰糖小火熬五小时,火候一断颜色就‘哑’了。”她将传统窗花蓝升级为立体工笔,牡丹花瓣的层次全靠颜色深浅拿捏。
“绣”出北方的粗犷与细腻
省级非遗雁绣传承人高凤兰把苏绣针法融入雁门元素,绣面浮雕感十足。其作品以传统手工刺绣为基础,吸收了苏绣艺术的精华,形成了既有北方粗犷豪放的风格又有南方精细雅致特点的“雁绣”。特别是雁绣中的高锦绣,仿照面塑、浮雕的形式,增强了绣面的立体感,在传统平面刺绣艺术方面有了较大突破。达到了绣花花生香、绣鸟能闻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境界。听完其介绍,记者忍不住伸手触摸,“绣得真细致、真漂亮!”
从“馆”到“坊”的活态传承
记者看到,展览中心同步设置了26个非遗工坊体验区。游客可以跟随传承人学剪一张窗花、捏一只面虎,或亲手推一次推光漆。据介绍,当地正以“非遗+研学+旅游”模式,让静态展品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可带走的文化IP。
“非遗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活着的城市记忆。”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代县将打造“雁门非遗周”、非遗主题民宿和夜游演艺,让千年技艺真正融入当代生活。
当观摩结束,记者走出工坊,再回头望着展览中心一间间工坊楼阁,回忆刚刚看过的剪纸的红、琉璃的蓝、面塑的暖黄,仿佛在告诉游人——“山河不老,技艺长存;千年边关,此刻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