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多少“爱因斯坦”冠名的科学仪器?
1月9日消息15时0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发射升空。爱因斯坦探针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继“悟空”“墨子号”“慧眼”“实践十号”“太极一号”“怀柔一号”“夸父一号”之后,研制发射的又一颗空间科学卫星,它是宇宙天体爆发的捕手,能精准捕捉到更加遥远和暗弱的暂现源和爆发天体,探寻来自引力波源的X射线信号,对研究恒星活动、黑洞和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形成、演化、并合等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本文先不讨论关于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在科技领域的重大意义,这里只想讨论一个问题,为何这么多仪器都以“爱因斯坦”冠名,爱因斯坦有过什么发明?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并非发明家,而是一位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因此他真正“发明”的东西并不多更多的集中在“发现”领域。根据资料,目前唯有一种名为“爱因斯坦冰箱”的发明出自他手。既然如此,为何会有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这样的科学仪器存在呢?其中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仪器的核心原理离不开爱因斯坦的贡献。
像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能精准捕捉到更加遥远和暗弱的暂现源和爆发天体,探寻来自引力波源的X射线信号,对研究恒星活动、黑洞和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形成、演化、并合等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其探测的核心对象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描绘的天文现象,因此这些仪器冠以“爱因斯坦”就很正常。
另外,如几年前获得诺贝尔奖的LIGO探测器,是引力波天文学中用于探测引力波的装置。目的在于加速中的质量在时空中所产生的探测引力波涟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1916年首次提出引力波的概念后,科学家就一直试图找到它,直到LIGO的出现。因此如果将LIGO探测器命名为“爱因斯坦引力波探测器”也是十分恰当的。
如果将这一设定再度拓展,光电效应、高能物理、现代天文学、相对论相关的科学仪器都可以冠以“爱因斯坦某某”。1961年,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人工合成的第99号元素,也被以爱因斯坦名字命名为“锿”,合成“锿”元素的科学家认为,尽管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此次合成实验中,但他的很多理论为新元素的发现提供了理论基础。
如果说,用爱因斯坦命名元素有些牵强,那么平坦的公路用“爱因斯坦平坦公路”来命名就足够理由了,这是因为,在爱因斯坦的博士论文中探讨了在不同溶液中测量分子的新方法,这些方法后来成为胶体化学的基本方法。以后建材工程师在建造公路时,就是利用他的研究成果。
话题回到我国爱因斯坦探针卫星的成功发射,这颗卫星不仅仅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又一重大成果,更是人类对宇宙探索的一大进步。这颗卫星如同一个敏锐的捕手,捕捉着宇宙中那些瞬息万变的信号,帮助我们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因此,我们将这颗卫星命名为“爱因斯坦探针卫星”,不仅是对爱因斯坦的致敬,更是对其的学术贡献的肯定和赞美。
可以设想,在未来我们可敬的科学家还会制造出更多先进的设备,其中或许还会用“爱因斯坦”或者是其他科学家来命名,这是因为他们的伟大发现值得我们纪念,我们也会跟 随他们的脚步,来解答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