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筑高地 协同启新程 —— 大同市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成果发布
—大同市召开“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科技局专场)
山西科技报新闻网大同讯 11 月 13 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 “十四五” 以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系列成就。并回答媒体提问。

发布会指出,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该市紧紧围绕“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 重大使命,科技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实力跃升:高企扩容与平台突破并进
“十四五” 期间,大同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入企服务、政策宣讲、项目倾斜等多元举措,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 2021 年的 98 家增至 2024 年底的 139 家,年均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这些企业广泛分布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其中先进装备制造类 31 家(占比 22.3%)、生物与新医药类 28 家(占比 20.1%)、新材料类 26 家(占比 18.7%),电子信息类19家,(占比13.7%),新能源与节能类8家,(占比5.8%),资源与环境类9家,(占比6.5%),高技术服务类18家,(占比12.9%)。形成了多领域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格局,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成长,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快速产业化。创新平台建设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的跨越。目前,大同已建成创新驱动平台晋创谷・大同,拥有省实验室 1 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5 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 13 家,省级与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分别达 8 家和 9 家,省级与市级重点实验室共计 35 家,省级中试基地 5 家,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创新支撑体系。
其中,2023 年 9 月落地的高速飞车山西省实验室成为标志性突破。该实验室由航天三院、中北大学、大同大学共建,聚焦超导磁悬浮电磁推进、低真空多场耦合动力学等五大研究方向,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同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水平,更将带动相关学科建设发展。区域类综合性中试基地建设同样亮点突出,以“3+1+N” 模式布局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特色基地,主动对接京津冀创新资源,吸引企业与科研院所落地转化成果,打造全链条中试产业基地。
生态优化升级:政策服务与氛围营造齐发力
完善的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大同市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大同中关村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大同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推动创新主体互动、平台升级、企业成长,加速形成全域科技创新工作格局。
科技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大同市科技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功能,实现科技报告提交、专家库管理、科技计划管理等全流程线上服务,有效降低管理成本。依托京津冀科技资源构建的服务子平台,进一步充实符合本地产业需求的科技成果储备,推进大型仪器设备与服务机构入驻,精准对接企业创新需求。
创新氛围日益浓厚。通过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日等载体,该市广泛普及《科技进步法》等政策法规与重大创新成果;借助科技进校园、下乡、入企等活动,深入解读普惠政策,助力企业“应享尽享”,在全社会营造起崇尚科技、鼓励创新的良好风尚。
发布会明确,下一步大同市将持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狠抓科技政策落地见效,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加快建设一流创新生态。通过强化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赋能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科技创新新局面。(王秋英)
编辑:乔晓慧
李三虎
审核:闫锁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