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烂梗”在一些青少年中流行,存三大隐忧

时间:2025-09-17 10:01    来源:中国教育报、央广网

“烂梗”为何在校园大行其道?


网络“烂梗”之所以能够迅速俘获青少年的心,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其一,寻求认同与归属感。青少年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渴望融入群体,获得同伴认可。使用流行“梗”成为一种快速建立联系的社交工具,知道最新网络用语意味着“不落伍”,能够顺利加入同龄人的对话圈。


其二,娱乐化表达的需求。这些简短、夸张、带有幽默感的表达方式,符合青少年追求轻松娱乐的心理特点,为他们提供了一种释放学习压力、宣泄情绪的渠道。


其三,互联网环境的推波助澜。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使某些“梗”能够病毒式传播,迅速触达大量用户,包括未成年人。一些网络内容创作者为了追求流量,不断制造和推广各种“梗”,使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


“烂梗”背后的隐忧:不止于语言


表面上看,网络“烂梗”只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语言游戏。但深究起来,其潜在危害不容小觑。


首先,语言能力的贫瘠化。法国哲学家福柯曾说:“话语即权力。”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思维的外壳。当“yyds”“绝绝子”等简单化、模式化的表达取代了精准、丰富、有层次的语言描述时,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在被悄然侵蚀。他们满足于现成的、罐头式的语言产品,逐渐失去了细腻描绘事物、复杂表达思想的能力。语言的边界,就是他们世界的边界。当语言变得贫乏,思维也会随之变得浅薄。


其次,思维深度的浅薄化。网络“烂梗”往往追求快速、直接的情绪刺激,而非理性的思考与逻辑的推演。长期浸染于这种碎片化、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容易让青少年养成浮躁的思维习惯,难以进行深度阅读和系统性思考,这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构成巨大挑战。


最后,价值观的潜在影响。许多“烂梗”源自低俗网络段子、暴力游戏或商业化炒作,其背后可能隐藏着拜金主义、消费主义、躺平文化等消极价值观。青少年三观尚未完全确立,辨别能力较弱,长期接触这类内容,很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不良影响。


如何应对“烂梗”风潮?


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烂梗”,简单粗暴地禁止并非上策。青少年天生具有好奇心和逆反心理,越是禁止,可能越是强化其使用欲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需要的是理解、引导和智慧。


1. 理解而非一味斥责


首先要认识到,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流行文化和语言密码。完全否定年轻人的交流方式,只会加深代沟。家长和老师可以尝试了解这些“梗”的来源和含义,甚至在不失原则的情况下偶尔参与,这样才能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有效沟通。


2. 提升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和批判力。让学生明白网络流行文化的运作机制,意识到“烂梗”可能是流量驱动的商业产物,学会选择性接受而非全盘吸收。


3. 用优质文化滋养心灵


为什么“烂梗”能乘虚而入?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优质文化内容的缺位。学校和社会应提供更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影视作品,用真正的文化盛宴滋养青少年的心灵。当一个人领略过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又怎会满足于“yyds”的苍白。


4. 创造积极的表达环境


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写作、社团活动中使用规范、优美、准确的语言表达,让他们体验精准表达带来的智力快感和交流愉悦。可以组织辩论赛、朗诵会、文学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发现汉语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